呼唤青少年阅读3.0时代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侯会
名著阅读不简单
《水浒传》让初三学生王彩仪叫苦不迭,论成绩,她的总成绩能稳定在年级前二十,但语文总是忽上忽下、底气不足。语文教材里的名著更是一翻就头大,而名著里的古典小说简直就是死穴——明明是白话,但就是读不懂。
王彩仪的遭遇恐怕是近几年不少中学生学习语文的缩影,网上时不时也能听到一些人对语文名著阅读教学和考试的吐槽。如果家长还只以应考做题的思维来看待名著阅读,靠报补习班刷题解决,那么无疑为孩子的人文学习与成长挖了个大坑。名著阅读当然是考试问题,它是中高考的重要题型,但我们把眼光放长远,透过名著阅读教学、考试的种种现象,可以看到的是语文学习目标与方式的重大转型,以及转型过程中的摩擦。
去年和今年发生了两件影响义务教育方向的大事,一件是2021年提出并影响至今的“双减”,另一件是2022年发布的义务教育阶段“新课标”。这两件大事背后共同的潮流就是:未来的学习方式将从重复性、机械性转为创造性、实践性,从被动记忆理解到主动探究发现,从零敲碎打缺少学科系统到整合与综合性学习。减少负担,提升效率,活用知识,提升素养,整本书阅读在其中所能够扮演的角色与发挥的作用,也就远不止读懂几本书、答出几道题,甚至不是成为课标中一个独立的学习任务群那么简单,它是实践以上变革目标的重要途径,说是根本途径也不夸张。毕竟说到底,从整体来看,语文学习就是阅读、实践、写作的闭环,而阅读,特别是书册阅读,是语文学习闭环中最重要的输入环节。
三拳打退拦路虎
王彩仪读不下去《水浒传》,她的自救办法是找彩绘本来读,有图有文,文字又是经过改写的,更加晓畅易懂。但对很多语文老师来说,这可能不是一个好的读书办法,属于没有办法的办法。但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杨早却对此表示理解,他认为孩子在整本读古典名著之前,不妨先有名著故事打底,然后更从容地品读整本书中更精彩与丰富的细节与写法。比较理想的古典名著整本书进阶之路可以是先读绘本、小人儿书,然后读配有插图更为充实的缩写本、青少本,到了中学阶段再正式读整本原著。在这个过程中,王彩仪看中的图像是很重要也很符合孩子阅读规律的——直观生动,可以辅助记忆与理解,也可以与自己的阅读体验对比思辨。
但王彩仪也表示,中学阶段再以彩绘本替代原著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因为彩绘本只能提供基本的故事梗概,但提供不了人物的深度分析,以及小说的笔法分析素材。最近一次月考,她的名著题分数就没能拿满,那道题是让学生通过教材单篇课文《智取生辰纲》关联整本《水浒传》,分析杨志的悲剧。这是一道中规中矩的题目,但如果没有将杨志这个人物读出自己的见解——既能够把人物放在原著众多人物与情节中看到矛盾与发展,又能够将人物的命运变化从错综的梁山人物谱、故事线中剥离出来进行专题研读——那么想把答案要点答全,确实不容易。
像这种情况,如果建议她重头梳理一下原著,那肯定来不及了,直接读市面上汗牛充栋的《水浒》解读书,又怕良莠不齐,即便是名家解读,中学生没有对原著的个人理解就生吞活剥现成的分析,多半无力消化。又要读原著,又要了解故事前后语境,又要有名家点拨……思来想去,侯会老师以“三重读法”为理念编写的《侯会给孩子讲古典文学名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最适合推荐。“三重读法”的第一重是导读,主要是对整本书书名、成书、结构、重要人物等关键问题的导引,让小读者对书的艺术特色有总体性的了解;第二重是速读,顾名思义,作者通过概述故事情节的方式,引领小读者迅速把握全书的主线脉络;第三重是精读,也就是选取全书最精华的片段若干,并在选文前增加作者的阅读提示,点出阅读过程中最值得关注的要点,小读者品读原著的同时阅读的焦点也更明确。
王彩仪读了之后除了对“三重读法”赞赏有加,还认为书里的插图特别有意思,有意收集不同时代对原著情节人物的绘画作品。这些插图不仅让读者眼界打开,而且暗藏着相应名著的阅读接受史,也就是这部书的沉浮命运。同时,对原著选文精到的注释,不仅让她读起古典白话不再那么磕磕绊绊,还意外纠正了不少望文生义的错误,原本拗口的表达一下豁然开朗。
青少年阅读谁说了算
在明代或者清代,王彩仪的同龄人们可能很难想象会有人读不下去《水浒传》。明清图书市场中,销量最好的除了《四书章句集注》这种名家解经之外,就要数《儒林外史》中马二先生《三科程墨持运》这类贴近考生应考需求的教辅书以及说部闲书了。学生的阅读消费力不容小觑,在今天也相同。童书市场一直是图书市场的热门,而统编教材对名著的学习要求,特别是中高考的加持,又催生了一股青少年阅读浪潮。这股浪潮的早期,以名家解读与选编为主,比如“给孩子”系列,可以称为青少年阅读1.0时代。
在名著阅读热潮兴起之后,另一路以学校名著教学为主要依托的图书被陆续编写出来。这类书的编写成员以一线教师以及各区教研员为主,在名著应考与名著素养之间找到平衡,通过对整本书进行课程化的设计,将学生的自主阅读与课堂老师的阅读教学统一起来,把名著原著拆解为可供课堂实操的教学序列,可以称为青少年阅读2.0时代。
但对我个人来说,前两类图书都不够令人满意,“给孩子”系列固然是名家云集,但内容本身与“孩子”的匹配度并不都很高,不少书与其说是“给孩子”,不如说是“给青年”,格调有余但不够接地气。“课程化”丛书很接一线教学的地气,但总给人一种读书如做练习册的感觉,名著教辅化,还是少了几分读书该有的从容与随意。
相比而言,侯会老师给孩子讲的一系列文史作品,兼具了前两类图书的长处又有新突破:由学者讲授,确保了这套书拥有着第一流的专业水准,也切合学生应考的实际需求且超出应考视野,真正面向人文素养。更可贵的是,写作语言都是在侯老师的小孙女多次审核下才过关的,尤其平易近人,真正贴近孩子的阅读口味。在我看来,青少年阅读的3.0时代正应该是回归青少年口味与需求的时代,侯会老爷爷第一个俯下身了,更多年轻有为的学者们呢?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