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教学如何在新课改中焕发生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素养导向,推进以学科实践为标志的育人方式变革。学科实践是具有学科意蕴的典型实践,是学生运用该学科的知识(概念)、思想与工具,整合心理过程与操控技能(动手),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的一套典型做法。学科实践的提出,对于探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现了对于知识的实践来源和应用导向的深化理解,回归了素养时代人才的培养本质。

    影响探究成效的若干误区

    探究教学方法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苏格拉底“产婆术”教学法具有探究性,通过提问让对方尽可能多地参与对问题的探索。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主张“从做中学”,认为学习不是靠死记硬背获取知识,要关注知识的获得过程,促进了探究式教学的萌芽和产生。20世纪中期,教育家施瓦布提出“探究式教学”的主张,由此探究式教学在美国开始普及,逐步成为世界各国课堂教学的主流方法。

    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推动了探究的实践,但是并没有真正普及和深入,现实中存在“虚假探究”“浅层探究”“僵化探究”甚至“探究缺失”的现象,在认识上和实践中还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科学探究这一词汇在人的脑海中根深蒂固。一些人认为探究只能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课堂上发生。教师会潜意识地将探究与科学学科联系起来,导致探究没有大范围地在所有学科开展。误区二:无论探究性课程还是探究性活动,仅有活动的形式,缺乏对于知识的结构化探究和建构,导致知识的虚化以及探究的浅层化。误区三:探究活动过于程式化和模式化,探究学习较少与学科特征和内在逻辑结合起来,缺乏在常态化的课堂中开展。误区四:当下还存在着一种看法,认为学生必须先学习一定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才能够开展探究和解决问题。这样导致探究通常只发生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或者仅仅成为点缀。

    新课程改革下探究的重要性更加凸显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到: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合一、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义务教育阶段各科课程标准中,物理、化学、生物、科学四门课程明确将探究作为学科培养的核心素养之一,通过课程培养学生能像学科专家一样,提出学科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并收集证据,分析证据并得出结论,对结果进行解释与评估,准确表达观点,反思探究过程与结果。语文学科课程标准还明确了学段目标,并从四个学段分别对“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四个方面提出了探究的具体要求。

    即使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没有明确提到探究,但是其落实和达成与探究存在着内在和必然的联系,如历史学科的“史料实证”、地理学科的“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学生通过探究来实现。显而易见,新课程改革对探究提出了更高和更具体的要求,既体现在育人导向和培养目标的层面,又落实在育人方式和课堂方式上。

    新课程倡导“大观念”“大单元”“大问题”“大主题”的设计,并以此引领学习,之所以倡导大主题、大概念,是因为要从关注学科的碎片、零散知识,走向学科的结构、规律和核心概念,追求知识、能力的应用和迁移。在这些方式的牵引下,学科知识往往以问题、项目、主题和概念的方式嵌套在学习任务之中,这样倒逼学生通过探究、调查、分析完成任务,而不是简单地听课、记忆、背诵,这给探究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学生需要从问题出发,调动知识、经验和资源,获取和整合信息,并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还有,新一轮课程改革强调课程内容的结构化,按照核心的、关键的概念、原理、方法和价值组织课程内容。学生只有在任务的牵引下,通过探究才能对知识体系有完整和深刻的认识,在知识间建立内在的联系,并拓展和深化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具有学科专家一样的思维。学科实践和跨学科实践同样如此,要求学生通过探究建构大观念,并通过“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的表现形式,应用和活化学科知识。

    开展高质量探究需要多种要素协同

    高质量的探究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经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还能让学生在解决具有现实意义的真实性问题中,促进批判性思维、社会协作、创新思维的培养。高质量探究的发生通常需要多种要素协同作用才能发生。

    高质量的探究需要一个支持“冒险”的环境。这就意味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要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为教育资源;要设计答案不唯一的开放式问题,概念化和证据比“正确答案”更重要;所有想法都可以分享,重视讨论想法或观点背后的可能性解释,而不是答案本身。教师要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创造机会让不同的观点发生碰撞,促进学生不断修正、调适和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思维的高阶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发展。

    探究只有与学科本质结合起来,才更具有生命力。教学设计只有符合探究式教学的本质,体现学科的特征,学生才能在教师提供的“学习支架”支持下自主探究、合作探索,并解决问题。教师应该关注探究本身的目的和意义,强调在问题解决中渗透学科思维模式和探究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的过程理解、运用和应用知识,深刻理解知识的创生价值和现实意义。

    高质量的探究还需要真实复杂的情境。当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学习内容建立起联系,与生活中真实、复杂的问题发生紧密的联系,情境才会真实自然,探究才会深入有效。如果仅仅停留在获取事实和信息的层面,或者生搬硬套固定模式,探究既无价值和意义,也无必要,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更无实际作用。

    (作者系上海市进才中学东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征稿启事     下一篇:项目化学习提升学生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