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有组织科研 赋能区域高质量发展
地方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浙江工业大学加强从需求对接、方向布局、任务承接、团队组建、协同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全链条有组织科研,以高质量创新成果助力提升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支撑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建设工程科学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
有组织布局科研战略方向
学校聚焦区域国家战略、浙江三大科创高地建设和浙江省支柱产业提档升级的重大需求,建立健全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机制,以优势学科和领军科技人才为核心,布局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和重点领域。
以重大需求为导向,建强科技攻关平台。学校根据科技创新“四个面向”的战略方向,加强重点科创平台的布局和建设,夯实有组织科研的创新支点,积极融入国家创新体系。例如,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学科汇聚研究计划,重点围绕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智能科学三大领域成立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以“精准重力场观测”等前沿科学问题为突破口,集成优势基础学科研究团队,前瞻布局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科学探索。
以科技领军人才和重大创新团队为核心配置资源,提升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围绕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战略性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学校实施卓越创新行动计划,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以重大创新团队为主导,开展重大科技项目的定向培育,承接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了新的跃升。2016年以来,先后在先进制造、大气治理、公共安全风险防控等领域牵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13项、课题37项。
以学科优势为基础,布局技术攻关战略方向。学校结合“十四五”规划制定《科技创新能力跃升行动纲领》,重点聚焦绿色石化、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区域重大创新需求,顶层设计科技发展目标,制定“2021—2025年标杆性杀手锏科研任务清单”,包含了10+10个重大、重点两个层次的科研任务。例如,面向区域经济主战场,布局“城市时空数据的感知和理解”等方向,助力浙江“互联网+”科创高地建设。
有组织提升科研攻关能力
部分教师意识不强能力不足、一些学科方向不聚焦等,是制约地方高校推进有组织科研的突出问题。地方高校要推进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从教师个体行动向创新团队组织化模式转变,引导创新团队提炼研究方向,分层次建设重大(重点)创新团队,最大限度释放团队合力、提升创新能力。
大力推进“人人进创新团队”,夯实科技创新的基层组织体系。学校以一级学科为基础组建二级学院,积极倡导学院在二级学科方向设立研究所,研究所下设若干个由教授牵头组建的创新团队,实行“所管科研、系管教学”运行机制。学校要求所有中青年教师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创新团队。同时,学校统筹制定和完善任期目标责任制、岗位聘任和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研究生导师资格认定和招生指标配置等政策,系统建立起有利于创新团队建设的政策和举措,建立起团队评价、个体评价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机制,尊重和认可团队成员的实际贡献。目前,全校有1985位专任教师组建了259支创新团队,成团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3.1%。
引导创新团队聚焦重大需求提炼研究方向,推进团队真研究问题、研究真问题。学校大力倡导建立“一个学科重点对接一个产业、一个团队服务支撑一个龙头企业”的产学研合作模式,通过强化价值引领、弘扬科学家精神等方式,推动创新团队主动对标国际科技前沿明确科学问题,深入产业头部企业找准关键技术,结合团队优势确定科研选题,深化协同攻关。同时,实施“一流学科攀登工程”,推动各学科编制“十四五”学科建设任务书,通过组织论证会的形式,邀请国内外顶尖专家“把脉问诊”,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
实施“揭榜挂帅”新机制,打造科技攻关集团军。2021年,学校主动适应科技创新范式变革的新趋势,推动科研组织模式迭代升级,实施创新团队建设3.0版,推进实现从单团队作战向大兵团协同攻关的转变。学校坚持目标导向、任务牵引,制定《关于推进创新团队建设的实施意见》和《“科研北斗计划”实施办法》,依据“2021—2025年标杆性杀手锏科研任务清单”,采用“揭榜挂帅”的方式,遴选组建以重大任务为导向的协同创新团队,按重大、重大(培育)、重点三个层级分类建设,通过加强技术路线论证、全过程目标管理、优质创新资源倾斜配置等方式,打造科技攻关集团军梯队,推动有组织的重大科研任务攻关,培育一批具有重大学术影响力、产业引领性的研究成果。
有组织推进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加强有组织科研,要提升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服务重大产业的转型升级。学校坚持把提升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原动力,促进学校人才链、学科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以一流服务成效反哺提升学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级。
对接产业创新重大需求,强化产学研合作网络的战略布局。学校坚持“学校布点、学院建点、学科团队蹲点”三级联动,建设多类型技术创新载体平台,推动技术开发、产品研制、工程创新、集成攻关、创业孵化一体化,实现赋能模式从教师团队“单点式项目合作”向全领域“立体式战略支撑”迭代升级。学校先后在长三角及青海、宁夏等地建设3个大学科技园(分园)、36家地方和企业研究院、46个地方技术转移中心,有力支撑了区域重点产业转型升级。以政府为主导建设的环校园知识经济圈业已成为学校政产学研用合作的“新名片”。
深化与行业龙头企业的战略合作和协同创新,为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供高质量源头技术供给。长期以来,学校形成了扎根产业创新主战场的科研传统和特色优势,与行业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累计共建校企联合研发中心278个,服务企业6600余家,学校50%以上的科研经费来自企业委托项目,“十三五”以来累计承担合同金额千万元级以上重大企业委托项目42项。
推动高质量专利全过程赋能,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学校以赋权改革试点为契机,为所有重大科研项目配备专利技术经纪人,加强项目关键核心技术专利布局、授权前景、市场价值的前置分析,顶层设计高质量专利组合;取消授权奖励,强化转化收益及事后激励,差异化赋权转化与非赋权转化收益,鼓励发明人主动申请赋权,将价值评估、转让审批、收益分配等多环节集中于一次赋权,进一步简化专利转化流程,提高发明人转化便利性;探索专利转化“淘宝模式”,实现数字赋能专利转化。
(作者系浙江工业大学副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