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探索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新路
675年,赣江之滨,唐代著名诗人王勃写下著名的《滕王阁序》,“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从此成为江西的代名词。
1637年,江西新余,明代杰出科学家宋应星完成科技巨著《天工开物》,书中蕴藏的天工文化滋养了红土地上的人们。
1983年,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杨名权来到科技巨著诞生地,从职业技术培训起步,历经家电维修培训班、新余市电子技术学校、江西渝州电子工业学院、江西渝州科技职业学院办学阶段,2014年升格为本科层次的江西工程学院。
学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教育公益性,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天工开物》深厚的文化传统,为国家培养了20万余名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毕业生中,有“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全国三八红旗手”欧敏、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李国平、中国算法芯片行业十大领军人物易海平、福布斯全球富豪榜多次上榜人物孙清焕、全国劳动模范万亚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标杆李潇、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公仆程广京等杰出校友,7位毕业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建校30多年来,江西工程学院紧抓创新发展这一核心要义,以扎实的党建工作为保证,以明晰的办学定位为基准,以优质的专业课程为抓手,以深度的产教融合为途径,以鲜明的办学特色为追求,以优秀的人才队伍为依托,坚持“党建引领力”“定位精准力”“核心竞争力”“社会适应力”“内在原动力”“要素保障力”“六力”齐发,真抓实干、奋力拼搏,不断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提高党建工作水平,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党建引领力”
(一)加强党的政治建设
学校党委强化政治理论学习,每次会议都将理论学习列为第一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省内民办高校中率先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思政名师工作室、辅导员工作室,在学校图书馆建立党史学习教育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两个学习专区,校领导带头每年为新生讲授“开学思政第一课”。近3年,5名教师获评全国民办高校优秀辅导员。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1人、“全省优秀共青团员”3人。扎实开展民族团结教育活动,学校获得“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荣誉称号。
(二)完善党建工作体系
党建经费标准提高到人均309元,比全省规定标准翻一番。推行教学院党政负责人分设,设立党组织专职书记、副书记、专职组织员各1人。2019年以来共发展党员761名,其中发展教师党员75名,发展学生党员686名。抱石艺术学院党总支顺利通过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验收。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讲好江工故事,唱响江工好声音。
(三)推动“党建+”向纵深发展
“党建+科研”“党建+防疫”“党建+征兵”等工作亮点纷呈。升本以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151项;出版专著、教材11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2000余篇,其中高质量论文140余篇;获国家专利授权547项;连续8年代表江西参展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2项产品获优秀产品奖。认真做好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工作,全程疫苗接种率达到99.24%,校园未发生一例感染事件。2021年以来,314名学生应征入伍,超额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学校两次获得“江西省平安校园”称号。
推动办学理念创新,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精准力”
江西工程学院在39年的办学实践中,不断创新理念,坚持以科学理念为引领,确保了办学定位的明晰性。
(一)聆听时代潮音,创新办学理念
20世纪90年代到21世纪初,学校形成了立校育人、办学为民,“以用导学、以用促学、以赛导学、以赛促学”“双导双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瞄准市场、跟踪市场、适应市场、服务市场,融合行业办学、融合企业育人、融合生产教学“三融合”,招得来、稳得住、送得出,时时念危机、天天求发展,教育就是服务,个性化素质教育等十大办学理念。
2015年以来,学校直面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出“三个面向”办学,即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办学,面向中国2025制造办学,面向“互联网+”行动计划办学。近3年,学校进一步优化了人才培养目标,办学定位更加清晰:坚持立德树人,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基础、适口径、重应用、强素能,具有自立自强精神、创新创业意识的应用技术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适应时代变化,凝聚思想共识
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新发展格局,进行了多次全校性的教育思想大讨论活动,统一了教职工的认识。大家认识到,应用型本科教育要服务国家产业发展,不仅要强化通识教育,还要培养学生学识素养与实践创新能力。要夯实专业基础,拓展专业口径,强化岗位适应性和技术创新、开发能力。要加强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培养,使学生具有手脑并用的高度衔接能力和契合能力。
狠抓专业课程建设,厚植应用型人才培养“核心竞争力”
专业、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环节和着力点。学校瞄准市场需求,坚持教学的中心地位,把专业、课程建设作为推进教学工作的关键抓手,提升了人才培养水平。
(一)面向市场铸造专业优势
20世纪80年代,学校及时进入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电子人才市场。20世纪90年代现代制造业进入发展快车道,学校及时开设模具设计与制造和数控技术专业,学校数控技术中心,被列为江西省重点数控技术培训中心。
进入21世纪后,学校深度融入国家产业发展,增设智能控制技术、工业机器人技术、物联网工程等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2017年以来,学校积极对接所在地新余新一轮锂电产业,整合优势学科专业资源,助推新余经济社会发展。2022年,策应江西数字经济“一号发展工程”,适时调整学科与专业发展方向,集中精力建设一批与数字经济相关的专业及课程。
(二)瞄准人才核心能力加强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构了由“通识教育+专业基础教育+专业教育+专业方向教育+实践教育”组成的新课程体系。新课程体系凸显了知识结构模块、能力结构模块、素质结构模块。
突出课程思政元素。遴选了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课程思政示范课。2021年积极参加江西省高校思政课教师“一线课堂”活动,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之‘一线课堂走进花桥’”获得优秀微课奖;两个案例入选江西省主办的《思政前沿》2021年第3期。
高职阶段,应用电子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分别为江西省高职高专示范专业和特色专业,“数字电路”等7门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程。
2014年升本以来,学校加快推动一流专业、一流课程“双一流”建设。两个专业被列为江西省一流本科建设专业。作为新建本科高校,首次参加全省专业综合评价的8个本科专业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其中排名前50%(含)的有4个。两门课程被评为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5门课程被评为全省防疫期间线上教学优质课。经过多年建设,目前已形成了以电子专业为龙头,涵盖应用电子、通讯电子、机械电子、新能源电子、数字电子、智能电子、财经电子、商务电子、信息电子的电子信息学科专业体系。
促进产教深度融合,增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社会适应力”
学校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实施“五共”工程,双方实现了互惠共赢。
(一)共同建设专业体系
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与木林森(新余)分公司共建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华为技术有限分公司共建产业学院和软件工程冠名班。近3年申报国家教育部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项目获批7项。建立了“华为ICT产业学院”等4个产业学院。
(二)共同创育教学资源
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119个。引入贝沃汇力和中斯顿公司,建设了校内IT开发综合实训室。合作共建课程资源,将行业标准、职业资格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出版了10余本校企合作教材。
(三)共同培养师资队伍
学校聘请企业高管、高级工程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或特聘教授。定期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培养“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近3年来,教师到企事业单位锻炼187人次,专业实践能力大幅提升。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