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措并举” 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以《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为指南,通过校本红色资源挖掘、顶岗实习、乡村支教、课后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等系列举措,厚植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探索师德情怀养成的“衡师模式”。

    深挖校本红色资源,构建研、学、讲、行一体的具有衡师特色的“红色校史+”育师模式

    衡阳师范学院是一所具有光荣历史和革命传统的“红色师范”学校,校本红色资源极其丰富。其前身是“湖南官立南路师范学堂”(1912年更名为“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支部是湘南的革命摇篮和策源地,是湘南地区党团组织和革命学生运动的中心。从这里走出去的共产党员是湘南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中坚力量,为中国革命培养和锻炼了蒋先云、陈为人、黄静源、蒋啸青、李启汉、孙开楚、陶铸、黄克诚、江华、张平化、张际春、曾希圣、张经武、伍云甫、周里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人,为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建立了功勋。为充分挖掘校本红色资源的育人价值,近年来,学校探索出了具有衡师特色的“红色校史+”育师模式。

    第一,立足学科支撑,加强红色校史精神学术研究和课程思政研究,推动研究成果向育师资源转化,实现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的互动。学校成立了红色校史精神研究所,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富红色基因及其时代价值。同时,结合立德树人总要求,加强红色校史精神育师功能研究,探索红色校史精神育师铸魂的方法和途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通过出版校本红色精神研究专著、组织编写校本红色纸质教材和数字教材等形式构建校本红色资源教学案例库;重视校本红色资源的艺术挖掘,将红色故事编成歌谣、舞台剧,制作成教学微视频等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转化成教学资源。成立“红色校史+”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建设以红色校史为素材的多学科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

    第二,抓牢课堂教学主阵地,将红色校史精神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讲好红色校本故事。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素养,要求全校教师熟悉校史,讲好红色校史故事;开发以红色校史为主题内容的线上线下校选课程,拓展“红色校史+”课程体系,重构思政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内容体系,将红色校史精神融入思政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体系,结合学科特点,润物无声地将红色校史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为新时代师范生师德情怀培养补足必要的“精神钙片”。

    第三,打造以红色校史故事为主题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开展以红色校史故事为主题的主题演讲、舞台剧、校内红色景点导游、新生第一课、毕业最后一课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搭建线上线下平台,学生参与上述活动可以获取相应社会实践学分和劳动教育学时,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课程化管理,提高第二课堂活动在师范生价值观塑造和教育情怀培育中的效果。

    第四,构建内外联动的多维度红色校史精神育师平台,强化实践渗透。积极打造校园红色校史场域,充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修葺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并成功申报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浮雕墙、校园红色小品、红色校史墙报等多种方式营造红色校园环境;把参观中共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支部革命历史陈列室作为入学教育的第一课。立足湘南、面向全省,构建系列校外红色实践基地。通过校内与校外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在行走中追寻校本红色人物的历史足迹,涵养师范生的师德情怀。

    做实乡村中学顶岗实习,培养学生扎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

    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养成是吸引和留住乡村教师的关键,也是师范生培养目标达成的重要标志。如何激发学生扎根乡村教育的责任感?除了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之外,深入乡村中学实践是另一重要抓手。为此,学校做实做细师范生乡村中学顶岗实习工作,将其打造成师范生师德规范和乡村教育情怀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为大学和乡村中学以顶岗实习为主要形式的校校合作提供了坚实基础,在缓解乡村教师短缺问题的同时为高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教育实践基地。

    多年来,学校同省内诸多地方和乡村中学签订了师范生顶岗实习协议,约定四方权利义务,实现了地方、乡村中学、师范院校和实习学生的多赢局面。合作中学和参与学生越来越多,形成了校校、校地合作的长效机制。按照协议约定内容,双方教师共同指导顶岗学生的教育实习,学生在教学实习、教研实习和班主任工作实习等教育实习环节中得到了更多的锻炼机会与更好的一线中学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的是,学校在顶岗实习内容中突出乡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通过为期一个学期至一年的顶岗实习体验,实习生对农村的真实面貌有了正确认识,对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切身感受,从而激发其立志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献身乡村教育事业的责任担当。

    10多年来,学校累计派出4000多人次参加乡村中学顶岗实习。涌现出一大批扎根乡村基层中学的典型毕业生,如2015级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胡庚华,生源地湖南郴州市,在郴州市汝城县第二中学顶岗实习期间表现优秀,2019年通过公开招考入职郴州市第十一中学。目前已成长为该校的政教处副主任。

    做特乡村支教活动,强化学生扎根乡村教育的义务感

    鼓励引导师范生到乡村学校开展支教等教育实践活动是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的重要形式。同时,大学生自愿支教还能够强化师范生的师德情怀,特别是乡村教育情怀的熏陶。通过支教活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和所感,实习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和体会地方基础教育的现实状况,从而激发出奉献乡村教育的义务感。

    近年来,学校以师范生乡村支教活动为抓手,在做好常规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强化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养成目标,同衡阳市及周边地区的农村中小学建立密切联系,坚持开展师范生下乡支教活动,不但拓宽了师范生教育实践途径,还有效提升了师范生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养成效果。农村相对艰苦的实习环境和相对繁重的实习任务更有利于锻造学生不怕艰难困苦的良好品质和意志,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服务乡村教育的义务感,鼓励学生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挥洒青春和热血,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近5年来,学校外派支教300余人。外国语学院从2011年开始长期坚持在酃湖中学开展支教活动。2013年,学校被评为“湖南省教育系统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十佳先进单位”,2016年荣获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2017年获“湖南省大学生德育实践项目”立项。经过支教活动的熏陶和历练,培养出了一批师德情怀深厚的毕业生。如2010级毕业生张红善自愿到西藏第四中学就业,为我国西部地区基础教育发展奉献自己的青春。

    做强课后服务活动,培植学生奉献乡村教育的道德感

    近年来,衡阳师范学院顺应中小学校的客观需求,大胆创新课后服务模式,同周边中小学校建立协同合作关系,鼓励师范生广泛参与周边中小学的课后服务活动。在解决中小学课后服务师资短缺问题的同时,拓宽了师范生教育实践和社会实践的途径。学校将师范生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同人才培养方案中的社会实践学分和劳动教育学时关联,学生凭课后服务证明可以获得社会实践学分和劳动教育学时,从而提高学生参与该项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师范生通过自愿参加课后服务活动,加深对中小学教育现状的了解,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从而涵养师德情怀。

    学校先从校园周边的衡师附小做起,逐渐向周边扩展,规模不断扩大,社会反响良好,是不可多得的中小学课后服务新模式。

    做精暑期“三下乡”,涵养学生投身乡村教育的幸福感

    了解乡村是涵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搭建了一条大学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的重要桥梁,密切了高等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具有培养大学生吃苦精神、合作意识、沟通能力,帮助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信心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接受先进文化和先进理念的哺育,服务大学生全面发展。同时,为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特别是加深对我国农村、农民和农村教育现状的认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是涵养师范生乡村教育情怀、增强其积极投身农村落后地区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供师范生认识乡村、了解乡村和研究乡村的机会,学校长期坚持组织暑期“三下乡”活动,将广阔乡村大地打造成锤炼大学生意志品质的实践大课堂;从制度层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暑期“三下乡”活动,将暑期“三下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作为支撑师德规范和教育情怀毕业要求指标点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专题调研、乡村支教、科技服务下乡等多种形式将暑期“三下乡”活动同专业教育、专业实践和情感体验相融合。

    近年来,学校每年有1.5万人次参加“三下乡”活动,参与率达92%以上。连续多年获全国和省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单位和优秀团队等荣誉。校团委组织开展“寻访最美基层教师”活动,让学生亲身感悟优秀校友的师德情怀,对师范生未来职业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一批批学生坚定了从教志向。例如,数学与统计学院2022届毕业生王薇,连续三年参加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目前已扎根基层成为一名乡村中学教师;教育科学学院2021届毕业生甘锡权,在“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影响下,作为非西藏生源定向西藏就业,扎根西藏担任基层幼儿教师,在党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实现了自己的青春理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