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加速聚集 引擎驱动一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河南大学党委书记卢克平向国家杰青王学路颁发聘书 中国科学院院士、河南大学校长张锁江调研指导生物学学科人才队伍建设 国家杰青、生物学学科带头人宋纯鹏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昆虫-植物-微生物互作与逆境适应青年学术论坛 国家杰青张立新教授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启动会 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双一流”建设以来,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在省、校相关人才政策支持下,引进和培养了一批学术领军人才、高水平创新团队和一大批青年英才,高层次人才队伍呈现加速度聚集、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学校“双一流”、河南省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回望河南大学110年风雨历程,展望新时代新征程新蓝图,一幅基础夯实、前瞻布局、蕴生希望的学科人才工程图谱徐徐铺展开来。

    历史积淀:高标准、高质量引育人才是“生科传统”

    在历经1950年和1962年两次完全中断的办学历程后,1987年,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从零起步。当年,在空无依傍的局面之下,蔡兴元、傅蔚霞、张居太等先生坚持“高起点、彰显特色”的理念重铸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在他们的精神理念影响下,宋纯鹏(河南大学原校长)面对一穷二白的艰难局面,带领生物学学科从“一个课题、两位老师、三间房子”做起,依托先进的学术思想和独特的实验技术体系,不断推动实验室和生物学学科快速发展、日渐壮大。

    据宋纯鹏回忆,当年在组建生物学学科教师队伍时,蔡兴元先生“眼界高远,选人独到,挑选严格,甚至是苛刻”。这种严苛的选人用人标准一直贯穿于生物学学科发展壮大的历程中,成为生物学学科的优良传统,也成为其能够问鼎一流的一个关键因素。宋纯鹏在担任河南大学校长期间始终践行这个理念,提出在学科建设“两翼齐飞四轮驱动”一流大学的引擎中,人才驱动是关键的基础动力,并大力实施卓越人才引领工程、优秀青年人才引育工程、专职科研队伍扩展工程、管理人才队伍能力提升工程等人才队伍建设“四大工程”。

    翻开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纪念恢复建院30周年而出版的《陌上柔桑破嫩芽》一书,一篇篇诉说与生物学学科共成长、同进步的动人故事历历在目。张骁、尚富德、苗琛、苗雨晨、安国勇、李锁平、江静……无一例外都把这里作为人生启航追梦的重要站点,走过了个人成长与学科发展相融相促的非凡岁月。现如今,他们当中有的已走上省内其他高校管理岗位,有的成为河南大学科研、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有的则为生物学学科甘心坚守、默默奉献。“有人担当生科大厦建设需要的钢筋、砖瓦,也有很多人愿做生科大厦地基的沙粒和水泥。大家愿为生物学学科的发展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正是基于这样的思想共识,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才能不断增强凝聚力、向心力,凝结出学科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内核。

    时光磨砺,岁月流转,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走过不同发展阶段,但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引育人才是始终不变的准则。早在其入选国家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之前,“入侵生态学”专家丁建清、“森林生态学”专家韩士杰、“昆虫学”专家周树堂等纷纷被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雄厚的科研实力、优秀的研究平台和浓郁的创新文化深深吸引,倾情加盟,而今在各自的领域潜精研思、不知疲倦,为做好河南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工作贡献力量。

    近年来,借助“双一流”建设契机,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先后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周芷,国家杰青王学路、张立新等一批领军人才,并以他们为核心不断汇聚培育人才,形成了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表观遗传学调控与基因功能”“生物固氮和豆科生物学”“光合作用功能调控”和“逆境生物学”等学术团队。人才的加速聚集使得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发展的“四梁八柱”更加稳固,学科建设成效愈加显现,实现了科研成果在《Science》《Nature》《Cell》期刊发表的历史性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立项的喜讯亦屡次传来,学科强有力的发展后劲由此可见一斑。

    体制机制:“引育用”一体化推进学科人才“外汇内融”

    从培养引进到用好用活人才,人才工作机制是否顺畅、人才效能能否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能否留得住,这些关键都要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是否完善,这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所大学的管理水平是否能够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发展的需要。

    河南大学从提高思想认识、健全体制机制、完善人才政策等方面入手,召开人才工作专题会议,将人才工作列入学校党委、行政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台账,及时掌握人才工作开展情况,成立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组,对全校人才工作实施统一领导,确保人才工作各项安排部署落地生根。

    针对生物学一流学科,河南大学紧紧围绕建设目标,全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大力实施“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出台《关于全面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杰出人才特区支持计划》《一流学科设立人才特区计划》等系列人才政策,坚持引育结合、以用为本,创新“引育用”同步建设模式,实现“杰出人才—团队—学科(平台)”一体化发展。其核心是:不拘一格引进国外知名大学、科研机构教授、国内院士、国家杰青或相当水平的高层次人才全职来校工作,在薪资、科研经费、科研团队、实验室建设等方面以超常规的投入,给予特殊支持;特别鼓励和支持整团队引进,或引进后以其为核心组建团队,通过学科和政策引才、平台和资源引才、团队和项目引才,努力造就一支由院士、国家杰青、国外知名学者等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组成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并围绕杰出人才组建有创新活力的学术团队,支撑一流大学建设发展。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书记吴建伟介绍说:“我们在人才引进机制上是十分顺畅、高效的,往往在人才有意向加盟时,我们就同步考虑并着手统筹校内资源为其搭建平台、组建团队及谋划进一步发展,缩短引进人才的适应期,为其引领、带动年轻教师冲击世界科技前沿阵地提供稳固保障。”

    “学校对生物学学科人才工作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通过实施‘人才特区’政策,对学科认定的人才类型、签订的工作合同、确定的考核结果采取‘三认可’,赋予一流学科人才引进自主权。”河南大学人事处处长张礼刚提出,根据多年考核结果来看,生物学学科始终做到了对人才考核的“高标准、严要求、动真格”,真正发挥了考核机制的惩处作用。“同时学校也始终把师德师风作为人才引进、评优奖先、年度考核工作的第一标准,严把师德师风关,实施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张礼刚说。

    在高效完善的人才“引育用”体制机制保驾护航下,不少高层次人才感到加盟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让人“动心”“放心”“安心”。在“双航母”“双一流”战略背景下,河南大学生物学一流学科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潜力,在国内外享有良好声誉,也有一流的科研平台,形成了优秀的学术创新文化,来到这里可以更加有效地布局和组织优秀的研究团队,科研上可以更加有所作为。

    文化氛围:“开放包容、追求卓越”激发人才成长“内生动力”

    在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由200余人组成的教职工微信工作群里,频频有好消息传来,而每一个捷报都能激励起教师们更大的战斗力,创造出一次更比一次强、一山更比一山高的科学攀登。

    2019年,河南大学生物学学科在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又获批省部共建作物逆境适应与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一个学科同时拥有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这在全国范围内实属不多见;

    2020年,“逆境生物学”团队选派青年教师王伟与美国华盛顿大学、杜克大学著名学者合作,以第一作者身份在《Nature》发表研究成果;

    同年,张立新教授“光合作用功能调控”团队及合作者在光合作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研究成果以全文形式在《Cell》杂志在线发表,由张立新教授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申报的2020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植物高光效回路的设计与系统优化”获立项资助;

    2021年,王学路团队在豆科共生固氮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该成果后又入选2021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同年,由王强教授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等单位共同申报的2021年度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重点专项项目“微藻底盘细胞的理性设计与系统改造”获立项资助。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