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作业与兴趣共处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2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过多的作业会剥夺学生的课余时间,让学生缺乏自主思考。枯燥、过难、限制条件过多、缺乏创造性的作业会降低学生写作业的欲望。陶行知说过,生活即教育。学生需要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能力,比如时间管理、专注力、创造力、自信心等,这些是很难在枯燥的作业中培养的。我们需要给学生能够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思维的作业,而不是被习题填满生活。这让我想起一位语文教师对今年北京冬奥会火炬点燃仪式的观感。她说:“采取‘不点燃’,将火炬放置在雪花中央,让我感到火炬就像我们内心的火焰,生活的琐事就像周围的冰雪,火炬不需要变成熊熊烈火燎了生活,我们只需要保持自己内心的火苗,在生命的各个阶段一直燃烧、温暖着,始终做个有温度、能共情的人。”这段话让我很受触动。火炬也像学生的学习热情,每个孩子幼年时都有很强的求知欲,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大,求知欲反而渐渐减弱。我们总要求孩子保有终身学习的热情,但在教育过程中却没有保护好。“双减”正是为了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

    我们应该为教育留白,给学生安静、独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生成属于自己的智慧。《家庭作业的迷思》一书提到了家长和教师不喜欢看到学生“发呆”,希望学生所做的每件事都有意义。在一次与家长就孩子的学习进行沟通时,我们共同反思,发现孩子无法深度思考、专注力差,可能是从小的家庭教育导致,家长提到从小到大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多知识,总是大量输入,而孩子只是被动接受,这样的被动输入使孩子思维总是停留在表层,无法独立深入思考,所以学习总是浮于表面,对学习表现为“一做就错、一讲就会”。不管是上述案例中家长的过分干预,还是教师过多的、枯燥的家庭作业,都剥夺了学生太多自主成长的机会。

    “双减”之下,我们需要在作业设计时适当留白:一方面是时间留白,即缩短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是形式和内容留白,即给学生更多的作业自主选择性。让“问题”从生活出发,可自主、多角度、多形式、多方法去解决,最后回归生活,让学生思维得以完整建立,并自由发展。当然,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学生的能力强弱存在差异,因此分层作业是必要的。作业减量不减质才能让学习在有限的时间达到最优效果。

    教师在课堂上的身份是引导者、帮助者。在一个单元教学课例中,教师可利用问题串进行思维引领,但会有教师错误使用“问题串”,一节课大大小小的问题二三十个,不乏有很多答案为“是”或“否”的无效问题,这样的问题设置不仅无法引领思维,也不利于深度学习。真正的好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脚手架,既可以提供知识帮助,又可以引领思维进阶,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调动课堂、引发学生讨论,让学习真正发生。充分利用课堂是减少利用课下时间的前提,课堂不断提质增效是“双减”的关键所在。

    作为生物教师,我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学生对于“双减”的认知大多停留在作业应该减少,教师的反馈则是不断尝试各种作业形式和新颖的作业内容,同时不断改进教学,引入项目化学习等。这些对于习惯书面作业的学生和习惯布置书面作业的教师而言都是新的挑战。

    当下,家长和教师仍在不断讨论“双减”。我想,“双减”的真正价值或许要经由几代学生才能体现出来。为了达到教育的真正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需要秉持“以终为始”的设计理念,把教育之路越走越宽。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建华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