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教师是深化“双减”的关键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双减”政策的巩固和深化,教师是关键。如何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投入“双减”,在盘活教师现有存量的基础上形成长效激励机制,保障教师流汗不流泪,这考验着一方教育主政者的智慧。

    ●本期嘉宾———————————————

    解慧明 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詹焕生 福建省尤溪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

    刘  健 贵州省开阳县教育局党委委员

    ————————————————————

    盘活教师存量

    中国教师报:作为一线的具体执行者,教师是“双减”落地的“关键因素”。在推进“双减”初期,您是怎样调动教师参与热情的?

    解慧明:陕西省西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充分发挥教科研的研究力、驱动力、支撑力和评价牵引力,实施“三标三课一赋能”行动方案。“三标”即研制一体系、一标准、一指南。一体系,即《西安市义务教育学生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评价促进“双减”走得更实更深;一标准,即《基于新课标的“西安好课堂”质量评价标准》,以标准促进课堂提质增效;一指南,即研制《西安市义务教育阶段分学科作业设计指南》,以作业设计促进课后减负增效。做优“三课”,即深耕“西安好课堂”、做优课后服务和名师公益优课。“一赋能”,即赋能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双减”落实效度。

    詹焕生:福建省尤溪县在两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政策学习入脑。我们组织全体教师参与省、市、县开展的三级“双减”政策理论学习活动,让全体教师准确领会“双减”政策。在此前提下,各学校和教研组再结合校情、学科特点开展政策解读,为教师答疑解惑,引导全体教师提高政治站位和对“双减”工作的思想认识,过好思想关。

    二是观念转变入心。教师是“双减”政策的直接执行者,我们想方设法提高教师“四力”,即不断提高教师基于育人的课堂教学能力、基于证据的教科研能力、基于素养的作业设计能力、基于合作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赋能教师担负起培育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中国教师报:上有呼下有应,只有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双减”才能走得深走得实走得稳,当教育行政部门作出一系列规定后,教师要作出哪些改变才能适应新挑战,保证“双减”的实效?

    解慧明:学生做“减法”,教师做“加法”。“双减”“减”的背后是“加”,“加”什么?怎么“加”?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作出改变。

    转变育人观念。教师要轻分数、重素养;轻书本、重实践;轻说教、重陪伴,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改进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艺术素养和劳动实践五个方面,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聚焦课堂主阵地。教师要设计有趣、丰富的课堂活动,努力“上好每一堂课”。

    刘健:教师要充分认识“双减”是民生工程,要树立科学质量观,切实将教材解读、校本研修与“双减”政策相结合,提升专业素养和课堂教学驾驭能力;要真正落实作业减负,在作业管理、设计、数量、公示、批改等方面形成常态化的减量增质;要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和整体观念,学会变“分割”为“融合”,从过去各学科按部就班、相对分割的学科教学走向大单元教学与学科融合。

    为教师“松绑”

    中国教师报:课后服务、作业设计、课堂提质……这些工作在给学生减轻负担的同时,给教师带来了挑战。区域如何帮助教师面对这种挑战让他们安心从教?

    詹焕生:我们通过公开招投标和购买服务的方式,引进社会企业进校从事课后服务、配餐服务和其他相应的一些管理工作,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减少学校和教师不必要的负担。另外,在课后服务上与妇联、民政、家委会等联动,引进社会具有一定特长、专长和热心公益、品行优良的社会志愿者和退休教师协助学校开展课后服务。目前,全县已有拉丁舞、古琴、古筝、传统武术、二胡、非洲手鼓、剪纸等10多种课程进校服务,每天受益学生2000多人。

    与此同时,统筹对学校检查评比等各类事项,减少或者重组各种检查评比事项,阻断各种不相关事务进校园,减轻教师非教学和隐性工作任务,为学校和教师松绑。

    解慧明: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让教师拥有强烈的职业归属感、幸福感和使命感,不仅是为学生的高质量发展铺路,还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根本途径,更是切实落实“双减”最有效的办法。

    一是尝试实行弹性下班制,给教师一定的自由度。在保证课后服务质量的基础上,确保每天有一部分教师下午4点半前离校。二是为教师教学工作留白,减少常规教学之外重复的检查、培训、开会等,为教师提升专业成长留下空间和时间。三是实施“行政人员+教师+志愿者”分担机制,为教师提供爱心专车、温馨晚餐、亲情假等暖心服务,做好教师子女的托管工作,让教师无后顾之忧。四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让信息多跑路、教师少跑腿”。

    刘健:我们主要采取两个措施:一是多方合力,资源统筹,有效减轻教师课后服务负担。2021年,开阳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8名教师和社会志愿者深入23所学校开展特色课后服务,帮助学校开展声乐、管乐、街舞、人工智能等专业课程,减轻部分教师的课后服务负担。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有资质的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对学生开展课后服务。同时,鼓励乡镇中心学校结合本乡镇教师队伍结构情况,统筹教师资源安排辖区内“走教”,实现优质资源共享。

    二是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全力推进教师教学工作。县教育局下发相关文件,将教师从那些本不应当由教师承担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让教师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教学和教科研中,激发教师的专业发展动力和教学热情。

    中国教师报:通过回答能看出来,大家对规范进校园事务、制定减负清单已达成共识。而教育部教师工作司在2022年工作要点中也提到,“要推进中小学教师减负工作,督促各地落实已经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您所在区域采取为教师“减负”的举措收到了什么效果?带来哪些启示?

    詹焕生: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系列化的教师“减负”举措,“双减”政策的理念已家喻户晓,教师从被动接受向自觉行动转变。在取得阶段成效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反思:“双减”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同时,也要充分保障教师的合法权益。如何持续点燃教师工作内驱力,进一步优化教师资源配置,健全教师减负长效机制,真正让教师从政策的被动执行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这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也是当前及今后要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

    解慧明:教师把工作重心放在提高教学质量、作业管理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上,逐渐找回专注发展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但教育行政部门要持续关注教师心理健康,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氛围和教育生态环境,有效缓解教师的焦虑情绪和工作压力,让教师在陪伴孩子、引领孩子成长的同时获得自身成长;要进一步强化信息技术赋能课后服务,可以在作业批改与分析、优质资源共享、信息更新与反馈等方面切实减轻教师工作负担,提高课后服务质量的同时为学校教学部门对教学质量进行分析提供数据支撑。

    刘健:我们发现,学校管理者、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和学生的学习发生了质的变化。教师学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热度增加了;目标意识增强,课堂教学驾驭能力逐步提升。成果是显著的,但对今后也有一些启示。教师的能力和素养是教育教学质量的保障。真正有效的减负必须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入手,树立“向课堂要质量”的观念,引导教师聚焦课堂,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教师不是一座“孤岛”

    中国教师报:新学期,在巩固“双减”取得成果的同时,深化“双减”是重点工作,您所在区域形成哪些长效机制激发教师投身“双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解慧明:我们通过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学校与教师分别签订“双减”目标责任书和承诺书的办法,夯实“双减”责任。同时,将参与课后服务作为教师职称评聘和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建立作业“周研讨、周审查、日公示”制度,严控作业数量,并将作业、体质、睡眠、近视防控等纳入教育质量衡量指标;实行“量化考核”奖励分配制度,将教师参加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参考,让教师的付出有回报。

    詹焕生:要积极引导教师以学习者、研究者、领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改革,实现多向互动和深度参与。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