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唐文治:一手为工一手文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唐文治(1865—1954),江苏太仓人,著名教育家、工学先驱、国学大师。曾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及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大连海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前身)监督(校长),创办私立无锡中学(无锡市第三高级中学前身)及无锡国专(苏州大学前身)。

    ——————————————————

    一封来自清朝邮传部尚书陈玉苍的奏折,摆在年迈的慈禧太后面前,内容是举荐唐文治出任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校长)。很快,这个统治中华几十年的女人在即将离世之前,批准了这份奏折。

    唐文治出任学堂监督,当是不二人选。

    时间回到1892年,27岁的唐文治终于在第五次进士考试后榜上有名,初任户部主事。几年后,任总理衙门章京,后来再任农工商部署理尚书,是清廷重臣。尤其是他的那封《请挽大局以维国运》的万言奏折,光绪帝更不会忘记。奏折里针砭时弊,倡议改革,走实业救国之路,兴办民族工业,培养科技人才,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兴办教育

    20世纪初,唐文治两次访问欧美,他尤其重视欧美教育。当他走进牛津大学,面对这所千年学府,赞叹不已。他说:“立国之要,以教育为命根;必学术日新,而国家乃有振兴之望。”或许,那时候他已经确定了走教育兴实业之路。

    41岁那年,母亲病逝老家,按照传统,官员回家丁忧。唐文治离开京师,后来接过邮传部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监督的重担,全力以赴,为国育才。

    这所学校并非刚刚成立,早在1896年底就已开设,初名南洋公学,后隶属于邮传部,唐文治是归属权转变后的第一任监督。

    唐文治上任后烧的第一把火,很简单——把床搬到学校。他全身心投入学校建设,一刻也没有忘记牛津大学带给他的震撼,期待学校能像牛津大学那样培养出色人才,以发展实业、振兴中华。他曾说:“鄙人办学时,不自量力,常欲造就领袖人才,分播吾国,作为模范……此志未尝稍怠。”唐文治到任后,只争朝夕。他要做实事,求实学,兴实业。

    唐文治的第二把火,将目光盯住了专业,将学校专业做了一番调整。经邮传部同意,铁道班改为铁路专科,学制3年,此为学校第一个工程专科。次年再增设电机专科,是我国高校第一个电机专科。再过一年,又增航海专业。

    有专业不能没有老师,唐文治敢专业先行,因为他早已成竹在胸。在给交通部的公函中,他说,本校所有铁路科课程,由前教务长胡栋朝(本校毕业生,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博士学位)支配,并由詹天佑提供参考意见。电机科课程由前科主任海腾编订,经现任科长谢尔顿(原为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电机科科长)修改尽善。这两人(海腾与谢尔顿)均为美国电器专家、教授,极有经验。

    唐文治看中的是中外名师。他心中有一个梦想:“造就中国之奇才异能,冀与欧美各国颉颃争胜。”既要一较高下,全靠外籍教师显然不行,唐文治坚定地将目光投向了学子,在校期间他重视外语教育,再把学生送出去,实为明智之举。唐文治任校长的14年内,至少派遣留学生211名,平均每年15名。这批学生中,如胡敦复、周厚坤、张廷金、徐名材等都于1912年起陆续回到母校任教,逐步代替了外籍教师。

    唐文治自己也上课——他的专业不是铁路,也不是航海,更不是商业,而是国文。他的情怀在教育与实业,而他的学问在国文与传统。

    他走进上海高等实业学堂的第一天,就登上讲台,讲授国文,每周按时上课,从不间断。后因目疾,几近失明,不能读书,就背诵课文,一字不差,讲解精微,声音洪亮。学生无不为之感动……

    历史的车轮驶进了辛亥年。江山易主,皇冠落地,然而于唐文治而言,并没有多少惊天动地的改变。邮传部电嘱建商船学校,唐文治亲自前往查看,并于同年8月竣工,定名“邮传部高等商船学堂”,唐文治兼任学堂监督。至此,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高等航海学府诞生。

    两个月后,帝国变民国。唐文治深知,不管是帝国还是民国,都不能没有教育,要兴国安邦,不能没有实业。他邀请一位政治家莅临上海,阐述振兴实业富国强家的宏伟计划。这位政治家,便是缔造民国的孙中山。

    几年后,唐文治因为目疾和学潮辞职,离开了这所为之奋斗14年的学校。就在他离开后8个月,上海高等实业学堂与其他3所学校合并,有了一个名扬九州的名字——上海交通大学。

    唐文治终于可以休息了,回到了从童年就熟知的经史子集,一心投入国学教育的怀抱,出任无锡国专校长。因他德隆望尊,慕名前来者近千人。无锡国专以“正人心、救民命”为宗旨,又定校训为“致良知”。上任之初,唐文治手订《无锡国学专修馆学规》10项:躬行、教悌、辨义、经学、理学、文学、政治学、主静、维持人道、挽救世风。

    文与工,自然不同。但崇尚实行,是唐文治一生的宗旨。几年时间,无锡国专名师汇聚。章太炎、钱基博、吕思勉、周予同、王蘧常……这些名字个个如雷贯耳。双目失明后的唐文治,依旧留恋讲台,讲述国学,吟诵国文,谓之唐调,还刻录了唱片。100年后的今天,依旧能听到他穿越历史时空的声音。

    有人说,唐文治理学不如马一浮,朴学不如章太炎,或许如此吧。但他的千秋功业在教育。他深邃的目光洞穿了百年风云,满肚子的子曰诗云里,竟然有着通过教育实业兴国的梦想,这是一种怎样的超前?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