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行动在融合育人生态中健康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4-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了帮助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推进“大融合”教育,通过环境、管理、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融合举措,让校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美好世界”。

    ———————————————————————

    “做最好的自己”是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的学生从步入校园第一天起就铭刻于心的6个字。为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幸福成长,学校推进“大融合”教育,将儿童立场、学生需求作为课程构建优化的依据,着眼于每一个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培育。

    “五育融合”是对我国新时期“如何培养人”的整体回答,是对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追寻。学校打破学科壁垒构建“融梦课程”,通过“融合”方式成就每一个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基于发展需求,形成“大融合”管理架构

    学校成立以校长为主任委员的融合教育工作委员会,形成“主任委员—执行秘书委员—执行委员”三级组织构架,保障融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校长是有效推进融合教育的重要因素,校长的职责包括:安排合适的人选担任融合教育执行委员;促进融合教育执行委员及教师尽快完成相关培训;恰当分配融合教育执行委员的工作,以便执行委员有足够的时间开展工作;等等。

    执行秘书委员由学校的德育副校长担任,协助校长策划融合教育发展模式,领导教师及班主任推动融合教育,建设校本共融文化,主要职责包括:通过共同备课、协作教学等方式,引导教师采用有效策略提升学生学习成效;系统安排教师参与融合教育培训,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加强与专业人员、学生家长的联系,有效协调各方资源,支持学校融合教育工作;等等。

    学校通过转岗或增设岗位,设置专、兼职资源教师作为融合教育的核心成员,在教学中采用适合的策略照顾学生的学习差异,并与其他教师一起以不同的协作模式支持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

    推进“五育融合”离不开多维支持的保障体系构建,学校以培养目标为半径,构建“融合管理、融合教研、融合队伍、融合环境”的融合教育保障体系,建设一批水平高、能力强、有专业情感的融合教育教师团队,包括德育管理团队、资源教师团队、班主任团队、学科教师团队等。教师团队各司其职,通过培训辅导、课程开发、实践研究、教育宣传、学生管理、课程实施等工作,帮助学生在融合教育的育人生态中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打造融梦课程,唤醒学生成长潜能

    低吟浅唱的民乐、活力四射的篮球、五彩斑斓的绘画……在丰富的融梦课程中,学生尽情放飞童年梦想。“融梦课程”是学校融合育人的核心,构建清晰明确、科学完善的课程是学校融合育人深化发展的“罗盘”。根据学生具体需求,学校系统构建了融心课程、融智课程、融爱课程三大课程板块,立足核心素养实现整体育人。

    融心课程——融于生活,爱护生命。穿着围裙、手持烘焙工具的学生,眼睛睁得溜圆,正围着蛋糕师专注地学做蛋糕裱花。一朵朵可爱的小花映衬着学生童真的脸庞,“融心课程”就伴着蛋糕的芳香浸润着学生的心灵。

    着眼于学生生活与生命的感知体验,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劳动技能课程、生活适应课程等,在注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同时,引导他们适应生活、融入生活、热爱生命。学校还组建了丰富多彩的兴趣社团,包括合唱、舞蹈、管乐、足球、田径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努力赋予社团更多的融合内涵与价值,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生命能量,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

    融智课程——融于成长,学会学习。每周三下午课后一小时的“绘本阅读”是学生小哲最喜欢的课程,他会抱着自己最爱的绘本和画笔,静静地坐在窗边,沉浸在自己的绘画世界里,创作着天马行空的故事。绘本阅读课程将阅读、写作、绘画融合在一起,凸显了融智课程的融合理念。

    融智课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课堂教学为落脚,将国家课程进行拓展与延伸,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技能、学习习惯、学习视野。课程注重差异化教学,既关注教育的整体性也注重对特殊情况的个别化分析。目前,学校开设了阅读、信息、科技、书法、天文、编程、机器人等十多个与基础学科相融合的课程,分别指向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发展目标。

    融爱课程——融于社会,育真善美。琳琅满目的闲置商品、满满当当的红色募捐箱……义卖活动在学生稚气而响亮的叫卖声中展开,社会大课堂正在悄然开讲,学生在活动中感悟生命本真的爱与美好。

    融爱课程按照“主体参与、自我体验,共同活动、互助成长”的原则,将生活情境中发现的问题转化为活动主题,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以亲子活动、研学旅行、志愿服务等课程为主,将家庭、学校、社会视为一个融合育人的成长生态场,发挥三者不同的资源优势,在以学校为主导的基础上推动家校社联动协作,搭建起贯通个人与集体、校内与校外、课上与课下、家庭与社会的融合教育网络。

    优化实施路径,实现教与学全面融合

    融合育人的稳步落地需要立体多元的实施途径,为学生创设整体的课堂、适宜的环境、全面的教育,在教与学的全面改革实践中促进融合,帮助学生在融合中实现多样化的成长绽放。

    学习环境融合。传统教室在格局设计、文化氛围营造等方面更加突出“学习场所”的功能,却缺乏生活区、游戏区等活动区域的设置。学校打造了几间特别的“融合教室”,创设温暖的生活化环境,为学生营造一种家的味道:将讲台拆去,在地面铺上泡沫地垫、沙发软垫,在书架上摆放学生喜爱的各种书籍;对教室墙壁造型进行改造,融科幻、自然、人文等多种元素于一体;将没有装饰的空白墙变成展示墙,学生的创意作品随手就可以贴上去……在这样的融合课程教室里,学习资源唾手可得,极大方便了师生的教与学。学校希望每一处角落、每一间教室,都可以成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的文化土壤。

    学科内容融合。学校将“腰鼓文化”课程作为承载“五育融合”理念的特色载体,自行开发了课程读本《腰鼓声飞传四方》,深受师生喜爱。课程融入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两条线索,融知识、技巧、文化于一体。语文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腰鼓的起源、发展、艺术特色等,感受腰鼓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底蕴;音乐教师则指导学生练习腰鼓技巧、编排组织腰鼓节目,通过腰鼓文化打造学校美育。

    教学方式融合。学校在融梦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赋予教师极大的自主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实施个别化教育。这样的管理“留白”给教育教学留有足够的空间,能够激励教师大胆突破、自主创新,与学生共同创造别开生面的课堂。通过不断实践,教师围绕学生个别化教育需求逐渐摸索出协同式教学、抽离式教学、陪读式教学等教学形式,促进教育教学多元共生。

    评价策略融合。评价优化对学校“五育融合”的持续发展和深化落实起着重要的监控和调节作用。为了更好发挥评价在融合教育中的育人导向功能,学校秉持“不用同一把尺衡量所有学生”的评价观念,采取多元融合的评价方式。在一些课程中,学生可以对自己的表现进行自主评价;在各类主题活动中,教师会进行过程性、展示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产生自我绽放的内驱力。

    在学校“大融合”教育实践中,每一个学生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美好世界,学校努力通过“五育融合”的构建,让每一个生命都熠熠生辉。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永泰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