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编手记以“第一性原理”思考教学
一堂课承载的信息可以很多,但总有最重要的主线不可偏离。曾多次观摩李玉贵和吴慧琳两位教师的课,他们都来自宝岛台湾,两个人上课,一个课堂“安静”,一个课堂“沸腾”,但是在这种巨大反差背后却有一个相同的指向:尊重儿童像呼吸一样自然。她们在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间流露出对学生发自内心的尊重让人心生感动。所谓的儿童立场和倾听儿童不是在课前设计出来的,更不是被既定的流程把持。
坦率地说,“倾听来自儿童的声音”这些我们常常言之凿凿的理念,到了具体的课堂上并不容易做到。学习共同体倡导者佐藤学说:“在教师创造性的力量中,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不过是占了三成而已,剩下的七成就取决于教师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尊重每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感情,能够在何等程度上引发每个儿童潜在的可能性。”
这让笔者想到了“第一性原理”。亚里士多德对第一性原理的解释是:任何一个系统都存在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个最基本的命题或假设,不能被省略或删除,也不能被违反。
第一性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拨开迷雾,打破经验的遮蔽,穿越司空见惯的“理所当然”,然后跳出常态,找到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
笔者所了解的中国科学院附属玉泉小学在教学变革进程中就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第一性原理。“双减”背景下,该校正以建设“新学程”为路径着力为课堂提质增效。“新学程”的提出有一个基础性背景:在过去的10年里,他们一直没有停止过改革,经历了从教程到学程再到新学程的迭代。所谓学程即“学习的过程、进程和历程”,它离不开对学情的动态观照,离不开学习支架的支持和情境的参与,将教的行动融进学的逻辑,以学程设计来促进学的发生。而新学程则是在此基础上教学战略思维的参与,按照校长高峰的解释,教学既需要战略设计,也需要战术设计。战略设计是站在立德树人和小学教育全局来审视教学,而战术设计则是思考一堂课如何导入、如何提问、如何评价等微观技术问题。
显然,玉泉小学对教学变革的目的与手段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当我们致力于课堂变革时,使用第一性原理来思考和规划,将确保我们不被当下的热词所裹挟,不被眼前的现象所羁绊,不因为投身“重要而紧迫的事情”而忽略“重要但不紧迫的事情”。
第一性原理与“上游思维”有异曲同工之妙,即不断向上追问找到源头的过程。比如,当我们纠结于教学目标该不该增减时,教学目标设计是否体现了DOK的四个层级时,可以向上追溯:课堂教学的第一目标是什么。佐藤学曾说,一堂课的第一目标是学生可以安心地说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这就意味着,创设心理安全的课堂表达环境,善待学生粗糙甚至错误的表达比知识目标达成本身更重要。正像青岛中学执行校长汪正贵所说,教师的全部着眼点应该集中于此:让学习真实发生。
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当回到事情的原点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有更高的站位。那么,在一堂课上如何提高教学站位呢?就是要有超越技术,超越课时目标、学科目标,甚至超越课堂的眼界——眼中有人,能看见人的成长。正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教师高丽君所说,“我们的成长中通过学各种各样的技术,去提高自己的能力,但很少去关注‘道’,以至于对教育最根本的问题都含糊其词”。
第一性原理告诉我们,在课堂教学改革中要用好“指南针”,因为在复杂的丛林中“指南针优于地图”;在穿越洞穴的时候,手中有火把,还要眼中有“洞口之光”。当下,无论是有效教学、高效课堂,还是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当放在第一性原理下重新审视的时候,就会发现无论眼下你所投身的某个经验多么重要,都不是悬置学生站在课堂最中央的理由。教学变革只有以核心素养为纲,才能确保具体的路径不偏离、不走样,正所谓纲举才能目张。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