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寻 路
一次单独外出,驾车返程恰遇堵车,手机又没电了,不识回家路的我连续向3位出租车司机求助,有的师傅说“跟着我”,有的师傅让我“沿路走”,有的师傅告诉我“玉蜓桥出”。3个师傅3次指路,好似教育的三种境界。
初登三尺讲台的教师,担心学生学不会、犯错误,千叮咛万嘱咐,结果学生的速度追赶不上教师的脚步。后来有了一些教学经验,不再要求学生跟着自己走,但也不敢撒手让学生自己走,所以画出一条路,让学生沿着路走。但往后没有了画好的路,学生又该怎么走?最高水平的教学也是当教师的第三个层次,应该像告诉我“玉蜓桥出”的司机师傅一样,认识到“玉蜓桥”是一个关键点,如同教育中的“核心问题”。明确“核心问题”后,不管学生选用什么方法、路径抵达都可以。或许会走错,浪费了时间,耽误了进度,但只要朝着“玉蜓桥”走,每一条路都会让学生有不同的体验和收获。难能可贵的是,脚下的每一条路都是学生自己走出来的。
北京有许多桥,为什么是“玉蜓桥”?这彰显的是出租车司机的基本功。若出租车司机说的是玉蜓桥之后的一座桥,我可能会开过了;若说的是玉蜓桥前面的一座桥,可能离我家还很远。大概出租车司机推断,出了玉蜓桥我就认识回家的路了。
这座桥找得太妙,正好建在我的“最近发展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准确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那座“桥”吗?这座桥既不能让学生一眼望穿,懒得前进;也不能千里迢迢,让学生看不到方向。这不远不近、恰到好处的距离,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性。
如何建设那座“桥”?怎样才能把“桥”搭建得恰到好处?我想,寻找答案的过程应该是每位教师需要练就的一项基本功。
迷路时我曾想:为什么车上不能自带一个导航系统?后来得知,我的车上确有导航系统,只是我既不知道也不会用,因为平日里家人就是我的“导航”。这根“拐棍”用习惯了,所以“拐棍”不在我便不会走路了。
我也想过打一辆空出租车带路,可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新“拐棍”也没用成。如果一根“拐棍”不能用就换另一根,最终还不是靠自己,这条路依旧不会走。
这像不像某些学生?在家里没有家长在旁边看着,就不会写作业;来到学校,没有老师在旁边陪着,就什么问题都不会解决。身边总有一根“拐棍”搭着,所以忘记了怎么自己走路。
生活让我迷了路,寻路的过程紧张、不安、焦虑,但也伴随着欣喜、深刻和收获。教学中,是不是也可以让学生经历迷路、寻路的过程,提升寻路本领,过一种完整的教育生活?
翻看陶行知的文章我发现,陶先生早已给出了解读:“现在的教育有两种:一种如一个新学生坐在洋车上,叫车夫拉着拼命跑几十里路,结果自然是学生逸、车夫苦,但让学生自己再回来恐怕还是不能;另一种如一去不坐车,不认识路就问警察,自然是辛苦一点儿,但走到回来时,包管还能回来的。”原来,教育教学的智慧一直“藏”在生活中。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史家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