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劳动课让孩子告别纸面上成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今年9月起,每个中小学生都要学煮饭炖汤、修理家电、种菜养禽……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对新方案的这一变化,不少“70后”“80后”网友直呼:多年前的劳动课,如今又回来了!

    近年来,小学生中缺乏基本生活技能者不在少数。一项来自教育机构的调查显示,当下能够“自我劳动”的小学生不足一半,热爱劳动、有做家务习惯的孩子更是寥寥可数。究其根源,一是个别家长对孩子过度溺爱,二是家长和学校将过多注意力集中在孩子的学科教育上,日常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渐成教育体系中的短板。长此以往,一些孩子不懂劳动、不想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很容易导致成长中的品质缺位。

    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课对象延伸至小学生,规定劳动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课程内容涵盖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等10个任务群,学校可结合实际,在不同学段自主选择确定任务群学习数量,具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无疑为劳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给学校和家长提供了清晰可行的“行动指南”。学生从小在家动手打扫卫生、炒菜做饭,也更能体谅家长操持家务的不容易,懂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深刻含义,对其摆脱在纸面上成长,培养劳动技能,以及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意识,健全更加成熟的心智人格也颇有裨益。

    劳动课的开设效果,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前的教育现实,那么劳动教育会不会沦为形式主义,如何确保劳动课不成为摆设?方案提出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开展,提到该门课程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鉴于此,学校可将平时表现评价、学段综合评价和学生劳动素养监测区别开来,分别提出相应要求,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技术进行监督评价,同时拓宽劳动教育评价的领域,不仅关注劳动产品本身,还关注劳动认知、劳动技能、劳动意志、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价值观等过程性的表现性要素,防止学生以功利心态对待劳动课,杜绝弄虚作假。

    劳动课的核心在于真实参与。对小学生而言,劳动既可以是家务劳动、田野劳动,也可以是参加志愿活动等社会性劳动,但最终都要落到动手付出、出力流汗上,让他们在树立劳动观念、掌握劳动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教益、全面发展。作为劳动课的第一监督人,广大家长也要充分认识劳动课的重要意义,积极配合学校安排,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校内事务和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健全独立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这是劳动更重要的育人功能,也是劳动成为独立课程的真正意义。

    (作者系蒲公英评论独立评论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