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强师计划》落地落实的六点建议□ 李政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推进《强师计划》系列笔谈

    在我看来,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的《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具有时代意义、创新意义、引领意义。

    《强师计划》具有时代意义。新时代的中国教育需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高质量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高质量教育体系也离不开高质量的教师教育体系。所以,在当前这个时间节点出台《强师计划》恰逢其时,很有时代意义。

    《强师计划》具有创新意义。这是一种体系化的创新,呼应了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关键词——“体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目标,大家普遍关注的是高质量教育的内涵、目标与建设路径,相对容易忽略后面一个词“体系”。事实上,高质量教育不是点状、碎片化、局部的高质量,不是某一方面、某一层次、某一类型的高质量,而是体系化的高质量。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旧的体系。正如《强师计划》提出的教师教育体系,它包括了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实践基地等,是一个新时代才有的教师发展新体系,也是从当代中国教师教育生态中长出来的新体系,是中国特色的中国体系。

    《强师计划》具有引领意义。这是一个纲领性文件,所有纲领性文件一定具有引领价值,它的出台将全面引领、深度引领、长期引领我国未来教师教育的发展,成为我国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方向、指南和基本依据。

    作为一名师范大学的教师,作为长期从事推动中小学教师教育和教师教育的实践者,我想对《强师计划》实施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第一,建立全国《强师计划》实施指导委员会,将部署与实施结合起来。以《强师计划》实施指导委员会为统领,把教育部相关部门、师范教育基地、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实践基地和名师多方纳入其中,作为推进实施的协调机构和指导机构,并且制订年度实施推进计划,推进实施《强师计划》。

    第二,紧密结合“双减”“双新”的背景,助推教师新能力、新素质的日常化提升。“双减”对教师提出了减负提质、减负增效的新挑战,必然对教师能力带来新要求。“双新”即新课程新教材的发布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无论“双减”还是“双新”,不仅是当前中小学教师工作的新背景,更会成为他们工作的新常态。在我看来,教师能力素养的提升需要两个工作同时并举,一要给他们“吃大餐”,“大餐”就是集中举行专题化、专项式的教师培训、教师研修;二要做好教师日常吃的“家常菜”,就是他们每天要从事的教学教研活动。“大餐”当然很重要,但教师的成长不可能只靠吃大餐,毕竟它不是常态,还要吃高质量、有营养的家常菜。所以,怎么提升教师家常菜的质量,改变教师家常菜的烹饪方式和食用方式,进而生长出与新课程新教材相适应的新能力、新基本功,这很关键。

    第三,要紧密结合课程教学教研的改革,建构三位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和体系。教研是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最有效的抓手。我通过这么多年参与叶澜教授发起的“新基础教育”的改革,最深的一个体会是:最有效的培训和最有效促进教师发展的路径在教学现场、教研现场,怎么提升教师教学现场、教研现场的学习力与转化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点所在。

    第四,紧密结合学科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构建高效一体化的教师教育研究体系。全国各师范院校、地方教师发展机构等已经在服务并推动教师教育发展上取得了丰富多样的成果和成效。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把社会服务的过程、培养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过程变成教育学科建设的一部分,变成提升高校教师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基础教育研究能力的过程,因为有了教师教育的服务、教师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科的建设尤其是教师教育的学科建设不一样了,高校教师队伍研究中小学教师发展的专业水平和专业能力也不一样了。所以,这个一体化教师教育研究的体系,怎么去建构也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尤其要探索一体化机制是什么,怎么一体化起来,相应的机制在哪里,这个可能是落实的关键。

    第五,强化师范教育基地的示范性和引领性,及时提炼、凝练典范经验和典型案例。《强师计划》提出要建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和实践基地,这些基地可以示范什么、可以引领什么、怎么变成示范、怎么引领发挥这些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在落实过程中需要进一步清晰化。

    第六,建构多部门协同联动的机制,找到具体的协同点、联动点、综合点。国家师范教育基地、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教师发展机构、中小学实践基地、名师、骨干教师、普通教师这些多元主体、多元机构协同什么?在什么事情、什么任务、什么工作上协同?以及怎么去协同?协同质量一定程度上代表保障落实的质量。与此相关的是协同机制该怎么建立,这也是非常有挑战性的,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落实。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