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制作一把凸显核心素养的刻度尺
数学是抽象且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想让学生学懂数学,就需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起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通过项目式学习的方式来推进。
通常很多老师在教学中,讲度量衡中厘米的认识就是将直尺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熟知刻度和数据的意思,并学会使用尺子度量。但尺子是怎么产生的,在学生第一次学习测量时,教师就应该让学生有所感悟,本节课就是一节感悟尺子形成过程的课,是一节项目式学习的课。
在讲厘米的认识这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用不同的物品测量教室的长和宽。我前期设计的教学过程,其中一个是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学生课桌的长。学生用铅笔、橡皮或小棒测量之后,就会产生统一单位的知识需求,这时再出示统一单位“1厘米”的小纸条进行测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认为用“1厘米”测量课桌的长太短了,有的学生提议可以将1厘米的小纸条连在一起,10个1厘米就是10厘米。于是,我们用10厘米的纸条测量,又有学生说纸条还是太短不方便测量。因为学生已经有上节课“教室有多长”的经验,所以可以体会用较短物品测量长距离带来的麻烦。
在备课时,我为了出示统一单位“1厘米”,理想化地让学生用“1厘米”小纸条测量课桌长度,没有预想到会出现这个问题。在课下我学习了新版课标发现,新版课标提出用不同的方式测物体长度,让学生体会统一单位的重要性这一内容。这就要求把长度单位的学习放到更大的背景当中,注重在生活情境中开展测量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构建和理解测量知识,体验测量过程并积累测量活动经验,让学生体会知识产生的源头。
这个理念与试讲中出现的问题不谋而合,我先预设孩子会用1厘米纸条去量课桌长度,但后来孩子发现1厘米纸条太短需要很多个1厘米去量,于是出现了一个偏差,这就需要我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于是,我在社会生活中查找可能用到的资源,当我走进教辅书店时,正好看到一位妈妈想为孩子买助学单的封皮,由于没带助学单,而助学单的大小与其他书不同,她正在发愁。我当即把这个场景录了下来,作为我课程的开始——给妈妈帮个忙。通过“帮妈妈买书皮”这个真实生活中的情境,经过三次不同的汇报数据、讨论,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解决“帮妈妈买书皮”这个问题中,让学生学会测量,认识1厘米。
不告诉妈妈助学单的短边和长边分别是多少,妈妈就买不到书皮,解决的是真实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你可以用拃量、用橡皮量、用小棒量,都会得出结论。但孩子们说得很清楚,“妈妈的一拃半和我的一拃半不一样长”“妈妈也不一定有橡皮,即使有也不一定和我的橡皮一样长”。这些物体都可以度量,但是没有标准,就算告诉妈妈一拃半,妈妈仍然束手无策,不知道买哪个本的封皮。学生学会了像数学家一样思考问题,经历大胆猜想的过程,一会儿当妈妈,一会儿当孩子。当妈妈,大胆猜想妈妈凭借学生汇报的一拃半,能不能买到书皮。当孩子,想一想我用的物品妈妈到底有没有,一不一样长,如果妈妈没有这样的物品该怎么办?怎样帮助妈妈买到助学单书皮?在生活中度量的方法有很多种,用一个大家都有的长度测量最重要。这节课里的真实世界是认识测量的意义,意义引申出单位。
对学生来说,制作他们自己的测量工具是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们介绍的第一个单位是厘米,我把小棒剪成1厘米长,给每个学生制作了15个“1厘米”长的小棒。请学生想一想,怎样把“1厘米”的小棒改进一下变成方便测量助学单短边的工具。通过讨论,学生觉得把“1厘米”的小棒连在一起,可以测量助学单的短边。在测量的过程中,学生又觉得将这个工具标上数,画上刻度就更好用了。由此,引出刻度尺。从没有尺子到有尺子,从现实生活到数学世界,这样的学习让学生拥有了数学眼光、数学思维和数学表达。
如果从一开始就告诉学生尺子的用法,就没有探索的过程,就没有抽象思维的过程,只剩下操作的过程了。而数学的学习不是一个操作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知其所以然”的探索、创新的过程。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三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