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呼唤教学新“讲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青椒”,是大学青年教师的别称。据网络释义,通常指初入职场、年龄小于40岁、初中级职称的高校青年教师群体。

    从事教师职业研究的专家指出,由于家庭背景、自身素质、专业出身不同,“青椒”的发展迥异,但基本都面临职称评定、专业成长、工资收入等问题。

    如果我认可这个定位及其面对的压力,那么我应该选择做好三件事:多开展科学研究;勤上课提高收入;用最优路径解决职称。高校教师在授课之外多做科研是基本要求,报课题、写文章、出专著,既是提升自身的一种内在要求,也可以为更好开展其他工作打牢基础,这些才是“正事”。但同事眼中的我,不是抱着手机就是在敲打电脑。在他们看来,我做短视频自媒体有点“不务正业”。大家说得非常对,以上问题我也不止一遍思考过。

    但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自媒体我还是想做。

    国家政策多次强调,“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目标很明确,实现不容易。作为一名思政课教师,我有过这样的困惑:讲话易,讲人人爱听的话难;当老师易,当受欢迎的好老师难。

    人才培养不是我说你听,我规定你照做。人不是产品,没法订单式加工。我说,你有可能不听,甚至有可能把耳朵堵住。因此,必须提升教师素质,从学生角度思考,用学生喜欢的方式讨论,选学生乐于接受的渠道分析,问题才能被发现、理解和解决,教师的工作才能被接纳,才能在学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让思政的种子茁壮成长。

    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热点多,更新快。手机+互联网已经把我们所有的碎片化时间占满,现在不仅是学生,所有人都在把整块的时间切碎,以填补查看各类趣事精力不够的需求。这种形势下,要在课堂上把学生从那一片片小光源前拉回来,难度不亚于愚公移山。

    枯燥难求共鸣的课程,更易在发光求点赞的信息源前沦为一座孤城。课堂慢慢僵化,老师说——我讲啦;同学答——亲,好哒;考试时——学生吐槽,考不好有“退货险”吗?当下教师稍不留神,就会被学生的新思潮淹没,甚至无法进行沟通,产生深深的交流鸿沟。

    善用“大思政课”意味着统筹更多元的场景、更丰富的素材、更多样的手段。做好育人工作,必须坚持平台在哪里,人就跟到哪里。强迫学生不用手机是不现实、不人道也不厚道的,教师应该做的是“攻克”他们的手机,传递我们的“讯息”。教学创新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大思政课”增强了思政课的“战斗力”,与此同时也在呼唤教师开辟教学新“阵地”,打造教学新“讲台”。

    或许只有用学生喜欢听的方式说,才会有耳朵候场。

    或许只有在学生热爱的平台讲,才会有双手鼓掌。

    我写了近3年的微信公众号,原创文章200多篇,共50多万字,阅读量超过30万次,回复从无人问津到留言多篇;我尝试把自己讲的《形势与政策》转化为短视频,趣味时评栏目《岳辩越明》上线后,收获了540万浏览量;我学习用微博、抖音等工具丰富自己的“人设”,微博话题曾冲上热搜第1名,收获了3.1亿的浏览量,一条抖音短视频播放量过千万,点赞过百万。

    这些“不务正业”的工作确实没能变成直接计算工作量的课时、能评职称的文章,但我却惊喜地发现,学生看自己的眼神多了期待,出勤率、抬头率、点头率不再只是与老师的点名、提问、出卷难度相关,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教师是个有获得感的职业。但这种获得感指的并不是可物化的收益,而是能够影响人、带动人、帮助人的欣喜。

    收获这种欣喜后,我发现“青椒”的“焦虑”已在不知不觉中离我远去。

    (作者单位系山东理工大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