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德问学,取大用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0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礼记·中庸》曰:“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概括起来就是“尊德问学,取大用中”。校长做到这8个字,就无须担心自己成为学校发展的天花板。

    “育人”比“育分”重要

    校长是学校的核心领导者,但学校的“领导”角色不同于一般组织,这里的“领”是“引领”,“导”是“引导”。校长的“尊德”既是行动层面的,也是目的层面的。目的层面的“尊德”指的是校长要有价值坚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引领教师回归教育本源,推进育人方式变革,真正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行动层面的“尊德”指的是校长要以“大先生”的要求为引领,用自身的修养、情怀、行为去做师生治学、为人、行事的示范,形成高信任、强认同、广参与的校园文化。

    我经常向师生传达一个理念:“育人”比“育分”重要,分数有尽头,成长无止境,人育好了,分自然会有。我公开向全体教师承诺,绝不在各类荣誉评比、职称晋升、金钱分配等方面与教职工相争。这使淡泊名利逐渐成为流淌在海安中学文化血脉中的基因。海安中学有“五个没有”——在海安中学方圆几公里内没有培训机构,海安中学没有一个孩子会去校外辅导机构补课,没有一个老师去家教机构上课,没有一个老师带学生做家教,没有一个老师上课不讲下课讲。有了专注“育人”、不慕名利的校园文化,学校未来的发展就有了持续的动力。

    校长是学校顶层设计的主要谋划者和最终决策者,这要求校长的知识结构具有层次性、复合性、综合性。“问学”指的是校长要不断学习、持续思考、勇于革新,成为见多识广的“杂家”。只有校长不断打破自身见识的天花板,学校的发展才能突破天花板。时代在发展,教育在变革,校长不能全然固守自己的“定见”,应该有提升自己的渴望、持续进步的追求,边“问学”边研判,进而主动回应时代的召唤,回答时代所提出的教育命题,不断提高学校的品位与层次。

    从“管理”向“治理”转变

    不谋大势者,不足以谋一时。“取大”指的是校长要有大格局、大担当。俗话说“火车跑得快,要靠车头带”,火车头不仅是动力源,也决定了火车前行的方向。“取大”还要求校长有大胸怀、大气魄。“全靠车头带”的火车是传统的动力集中型火车,车头一旦发生故障,整车就完全失去动力,而当下中国的高速火车基本都是动力分散型火车,不仅动力足、速度快,而且容错率更高。这也启示我们,校长的能力对学校的发展影响很大,但要实现学校的快速持久发展,更需要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人的同心同德、齐心协力,构建起学校命运共同体。因此,校长要有从“管理”向“治理”转变的意识,不要总是“唱独角戏”,要形成“大合唱”。不仅要“择天下英才而用之”,更要培育锻炼年轻力量,进而源源不断生长出人才,确保各项工作后继有人、后继人“优”。

    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劳伦斯·彼得总结出著名的“彼得原理”,即习惯于对在某个层级上胜任的人进行提拔,使得部分人最终会被安排到其不胜任的层级。同时,人事晋升时,如果不能做到公开、公平,会有部分人由于特殊的人际关系等非能力因素获得晋升,而这类人成为“不胜任者”的概率极高。如果一所学校充斥着“不胜任者”,那校长能力再强,校长的天花板也必定成为学校发展的天花板。

    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在海安中学,校长从不事无巨细地搞所谓的“精细化”管理,教学管理、德育管理、年级管理、学科建设都由分管副校长、部门中层、教研组长独挑大梁,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海安中学,学校为教师创设各类参与学校治理、推进学校变革的舞台,为每个教职工心无旁骛地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创造条件,让他们都能在自己胜任并感兴趣的领域发挥最大的能量,而不是把晋升“干部”作为激励的最佳手段,用人之长、避人之短,人尽其才、量才而用。学校中层干部的选拔采取“海选制”。所有符合条件的教师全部列入海选范围,由全校教职工投票,确定初选名单;在候选人不知晓的情况下,一年后再将初选名单交教职工投票,确定正式人选后,再与相关对象进行深度沟通交流,最终交组织部门考察。

    在海安中学,学校的事不只是校长的事、干部的事,大家都发自内心地把学校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学校系列课程基地群的规划落地就是“治理”的生动体现。我们联合专家论证基地群建设推进育人方式改革的可行性时也在思考,可以建设哪些课程基地?由谁来担负课程基地的持续运行?学校组织管理团队、教师代表、艺术教育与体育训练校外指导老师、“五育融合”指导专家、学校发展特聘专家进行多轮研讨论证,最终确定以强化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体育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文化理解为突破口,规划建设基于“将军楼”的红色教育课程基地、光影艺术课程基地、古民居建筑课程基地等十个课程基地方案。

    让治理充满弹性

    “用中”也叫“用和”,是儒家实践理性智慧的集中体现,既体现为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的结合,也体现为坚持原则基础上的灵活变通。校长要分清哪些是必须坚守的,哪些是可以变通的,哪些是当下必须做的,哪些是可以循序渐进的。不管教育怎么变革,教育的初心,长远的办学目标,开放包容的心态,应该是校长必须坚守的。而许多具体的措施是可以变通的,让刻板的管理变成富有弹性的人文化治理,在不影响原则的前提下,实现刚柔相济、和谐共生的校园生态。比如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推进问题,课堂的呈现方式本来就是因科而异、因班而异、因师而异、因生而异,应该采取“用中”的态度,给教师弹性的空间,而不应该一刀切强求完全一致。

    校长要想不让自己成为学校发展的天花板,归根到底要突破校长“本位主义”,用持续的学习提升自己,用民主的治理凝聚智慧,用博大的情怀关爱师生,坚守育人初心,遵循教育本质,为学校发展注入生生不息的动力。

    (作者系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