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教师是强国兴师的重要力量□ 李廷洲
推进《强师计划》系列笔谈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体量最大的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师数量、规模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教师职业吸引力明显增强,但在不同区域之间,教师队伍建设水平还存在一定差异。尤其是相对贫困的边远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乡村地区等,还面临教师“招不来、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成为制约当地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迫切需要发挥我国“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制度优势和优良传统,在更大范围内动员优质师资开展持续、有针对性的支教帮扶。
教育部等八部门印发《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简称《强师计划》),对基础教育领域教师队伍建设作出新的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挥支教教师的重要作用,大力推动师资均衡配置。《强师计划》提出,“加强东西部协作、对口支援”,同时提出“实施银龄讲学计划,鼓励支持乐于奉献、身体健康的退休优秀校长教师到乡村和基层学校支教讲学”。
实际上,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实施“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教师援藏援疆计划、银龄讲学等专项教师支教计划,并且取得了卓越成效,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其中“三区”人才支持计划教师专项计划是一项由中央组织部牵头、多部委联合实施的人才计划,强调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进行,以就近就便、本省份调配为主,调动省会城市、中心城市的优质教师资源和培训资源支持省份内的受援县,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2012年至2021年间,该计划共派出19万余名教师到1272个县支教,实现了对原680个连片特困县、152个原国贫县、418个原省贫县、22个困难团场全覆盖。广大支教教师克服重重困难,深入乡村,甘于奉献、输血造血,为缓解“三区”师资紧缺、优秀教师不足的突出矛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2018年开始,我国开始系统开展援藏援疆支教计划。2017年,教育部领衔实施援藏援疆万名教师支教计划,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省市优质教育资源,集中力量向西藏、新疆选派支教教师。2018年至2020年两批共向西藏、新疆选派9000余名教师。2021年,开展“组团式”援疆教育人才选派工作,选派2000余名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支援新疆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0余所学校。每个援疆团队由10名左右教育管理人员和专任教师组成,组团支援1所学校,发挥“种子”作用,帮助受援学校师生。
银龄讲学计划是2018年以来实施的一项专项支教政策,面向社会公开招募优秀退休校长、教研员、优秀教师等到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讲学,2018年至2021年共有18个省份实施了该计划,招募到15000余名退休讲学教师。银龄讲学计划不仅为促进受援地区教育质量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受到了广大退休教师的欢迎,充分调动了退休教师的积极性,受到社会的高度评价。
广大支教教师秉持教育情怀、奉献精神和专业态度,出色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为当地教育带来新的活力、新的理念,也为当地教师和学生打开了新的视野。支教教师中还有许多管理经验丰富的干部,为当地学校提升管理水平、赋能教育教学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前往民族地区、边疆地区支教的教师还肩负着特别的使命,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增强维护祖国统一和反对分裂意识作出了突出贡献。
此次印发的《强师计划》是在一项综合性的政策文件中对教师支教作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是在前期政策实践基础上进一步的发展、推动和完善,充分体现了我国教师政策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连续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领域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更加强烈,相对贫困的边远地区、边疆地区、革命老区、乡村地区基础教育的短板亟须弥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优质教育需求,促进教育公平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要求,而广大支教教师是振兴受援地区教师队伍、回应人民群众关切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力量。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研究院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