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莫让“不见面家访”成为常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家访是促进家校沟通、激活家庭教育的有效手段。目前,各地中小学普遍运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家访工作方法,特别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广大教师纷纷利用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开展“不见面家访”,不仅提高了家访工作效率,也方便了家长和教师。然而,在此背景下也衍生出一些脱离实际的新苗头:有的教师不愿与家长面对面打交道,开展家访习惯用微信了解情况,处理事情浮于表面。这种情况被一些教师自嘲为“不见面家访”,值得关注。

    信息化带来了工作上的便利,但在部分地方,有的教师与家长的距离反倒“变远”,部分教师习惯远程指导,出现“教师家访脱离实际”的苗头。有的家长碍于情面或者某些原因,不愿反映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一位老教师反映,除了上级和学校要求,平时很少入户家访的现象在中小学教师群体中有蔓延之势。

    诚然,部分教师住得离学校较远,不利于开展家访,加之疫情防控,导致入户家访的机会越来越少。此外,现在的年轻教师更习惯利用便捷的网络平台开展工作。但这一切都不应成为“不见面家访”的理由。

    有家长和教师反映,“不见面家访”现象的出现,根源在于部分教师存在怕见、懒见、烦见家长的三种不良心态。

    首先是不善于与家长打交道,“怕”见家长。有的教师因为害怕与家长打交道,对学生在家庭教育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被动解决多、主动化解少。有的年轻教师虽然学历高,但与家长打交道能力弱,家访时经常不知道问什么、答什么,甚至出现“两手一摊”、哑口无言的尴尬局面。有的教师并非师范院校“科班出身”,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不够,解决家庭教育问题的能力不足,面对具体问题时容易“两眼一抹黑”。同时,有的学校给教师的家访指导与培训远远不够,导致大部分年轻教师家访时“摸着石头过河”。

    其次是不愿意跟家长打交道,“懒”见家长。在家访中,一些脱离实际、懒于钻研业务的教师,往往热衷于通过微信、电话联系家长,有工作需要家长配合时,就在群里“公告”或者“私信”通知,信息上屏就算工作落实完成。当学校和上级教育部门要求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时,就通过网络或者电话了解情况,但信息的可信度难以保证。有的班主任为了完成家访任务,搞网上打卡、“截屏家访”,甚至班内摊派,将任务摊派给任课教师,严重影响了家访质量和效果。

    再次是不屑于跟家长打交道,“烦”见家长。毋庸讳言,有个别教师对家长没有“真感情”,把家访看作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余活”和“额外负担”,而没有把家长作为基本服务对象和共同做好学生培养工作的好帮手、好伙伴。有的教师缺乏责任感,面对频繁来访的家长,采用“拖延战术”或“游击战术”,回避与来访家长见面。还有教师直言,怕家长黏上自己,频繁给自己打电话,既影响办公和教学,又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

    以上种种原因会导致教师“不见面家访”越来越多,也会造成诸多负面影响。一方面,教师将难以掌握学生的真实家庭教育情况,导致开展教育时难以“对症下药”。另一方面,“不见面家访”一旦脱离实际和家长需求,容易演化为走过场的形式主义。

    要让家访发挥积极作用,学校必须帮助教师端正心态,培养他们与家长打交道的能力,鼓励他们主动融入家校共建、家庭教育、家访工作的每个环节。同时,学校还要引导教师通过家访了解学生家庭教育情况,增进与家长的信任,进而听到实话、访出实效,以实际行动赢得家长的点赞。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潍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汶泉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