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话题阅读,觉知自己的位置
小时候因为视力不好,父母反对我无节制地读书,我只好把手电筒藏在被子里,深夜起来捂在被子里恐惧而兴奋地看。我什么书都看,还会因为喜欢某个人的文字而像收集邮票一样搜罗他的所有作品,急切地读完,心瘾方愈。
严格地说,我在工作之后才开始专业阅读。只要听来有趣的观点,接触到不懂的新名词,我都会选购相关书籍,让自己深入进去窥见整体的图景。一旦接受了某位作者的观点,我会尽力将著作中提到的参考文献找来阅读——找准一个人的阅读脉络,就可以找到一个人思想形成的路径,这个思维演进的过程和结果同等重要。
从教20余年,确实存在许多对我的专业发展具有特别意义的书。其中一本就是《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作者拉尔夫·泰勒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本书极有价值的部分,我认为是瞿葆奎、施良方两位老先生在正文之前对全书的介绍,兼论美国课程理论的兴起和发展。这类专业书在师范时读过,但当时读完什么也没记住,也不知道有什么用。
直到成为教师,我与学校核心课题组在时任华中师范大学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微的指导下,尝试进行学校课程建设。每次专家指导会召开时,课题组的老师既茫然又紧张,几乎听不懂专家在讲什么,更不知如何落实。直到2004年参与学校核心课题结题成果讨论会,某一天坐在会议室的我豁然开朗,原来杨小微教授一直在带领我们通过“做中学”来实践泰勒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那一瞬间,许多曾经的茫然、委屈、纠结都被赋予了不一样的意义,也成为我的新起点。
很难说是理论指导了实践,还是理论与实践在长期的互动中突然产生了交集。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激发似乎是一直被期待,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实现的目标,但我确实因此从被动状态转入主动研究课程和实践之中。
2006年前后,我们正煎熬地尝试自主开发课程,无数次怀疑自己所做的事情是否有价值、有意义的时候,华东师范大学从事教育理论研究的同行共读埃德加·莫兰的《复杂性理论与教育问题》和迈克尔·富兰的《教育变革的新意义》进入了我的视野。我根据网上的只言片语和论文后面列的参考文献,按图索骥读完了所有相关译本。这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难度不小,但也带来了朝向“越来越少”和“越来越多”两个相反方向的进益:一是意识到教育中最根本的问题和关键因素并不多,比如教学设计中的目标、内容、方式和评估;二是从任何一项教育政策或一个教育问题来看,影响因素远比我们意识到的多得多,这些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充满着不确定,可能都与问题的解决有关,并为有效变革所需要。变革中的意外不可避免,而每一次意外都将促使我们重新理解和解释课程。
此后再看自己开发的课程,在衡量其价值和意义的时候,我的重点不再是它算不算“创新”,而是试图发现更多影响课程与教学的因素,并充分挖掘每一个因素可能蕴藏的提高课程和教学品质的机会,把出现的问题看作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起点。
网络把行业中最优秀的那些人带到我面前,让我从庸常琐碎中超脱出来,重新观察分析行业问题,站在行业而非个人的角度理解自己的处境,从被动卷入到主动参与推动变革,见证了行业的发展。
喜欢旅行的我,每到达一处特别之地就记录下所在地的经度和纬度——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心里有一幅大致的整体图景。教师在专业阅读中同样需要构筑这样的整体图景,美国课程研究专家奥恩斯坦等人的作品《当代课程问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斯莱文的《教育心理学》便有此作用。成长路上,教师要对自己正在做的、想做的,那些优秀同行正在做的、想做的,各自在教育的整体图景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与周围的关系如何有所觉知,使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坚定。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