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凸显、质量提升、结构优化——这十年,我国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日前,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10年来,教育部先后实施两轮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我国加快建成研究生教育大国,整体保障研究生教育质量,向研究生教育强国稳步迈进。”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表示。

    壮大规模,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教育规模突破性增长,为民族腾飞开辟了人才库容。

    洪大用介绍,这十年,全国800多个研究生培养单位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输送了60多万名博士和650多万名硕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人才支撑。据悉,2021年我国在学研究生数量增长为333万人,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居世界第二。

    “近十年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体现在博士生规模的壮大,尤其是理工科博士生规模的壮大,受到了世界的关注。”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杨卫表示。

    以湖北省为例,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周启红在会上介绍,10年来湖北省研究生招生数由3.81万人增长到6.93万人,增长82%;在学研究生由11.09万人增加到20.04万人,增长81%;毕业研究生由3.28万人增长到4.41万人,增长34%;高校专任教师博士比由19%增加到32%,增长13个百分点。

    人才培养规模扩大,中国特色学科专业体系也不断完善。近年来,研究生教育新增了网络空间安全、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中医等一批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工程专业学位类别由1个调整为8个,形成了涵盖14个学科门类、113个一级学科、47个专业学位类别的学科专业目录,覆盖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

    与此同时,分类培养体系更加健全。在稳步发展学术学位的同时,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硕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5%增至2021年的58%,博士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5.8%增至9%。

    洪大用表示,这十年我国在国家急需领域主动布局人才培养项目,采取专门措施加强党的建设、中共党史、考古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急需学科建设,在交叉学科领域创新机制等,紧密服务“四个面向”战略部署,持续完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

    提高质量,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能力增强

    10年来,研究生教育坚守质量生命线,培养机制改革不断深化,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教育质量整体上显著提升,自主培养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切实增强。

    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高校发挥了重要作用。北京大学校长龚旗煌介绍,北京大学擦亮基础学科“金字招牌”,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近年来,学校扎实开展强基计划、数学英才班、物理学科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等项目,设计“3+X”本研贯通培养方案,学习成绩优异、科研训练成果显著的学生,可在本科三年级结束时直接进入研究生培养阶段。同时加大资源投入,强化对基础学科的支撑保障。持续扩大“关键领域急需人才支持计划”,给予数学、基础医学等国家急需、人才培养基础好的基础学科招生计划增量支持。

    记者了解到,为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2019年以来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学位挤水”行动,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强化质量监管。持续开展学位点合格评估,2014—2021年撤销103个学位授权点,196个学位授权点限期整改。加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力度,导师和研究生的质量意识不断提升。

    研究生导师既是学术的指导者,也是研究生的领路人,10年来研究生导师发展体系不断完善。导师队伍由2012年的29.8万人增加到2021年的55.7万人,结构不断优化,质量稳步提升。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沈壮海在发布会上介绍,武汉大学将“人才强校”战略作为学校的第一战略,推动一流导师队伍建设,导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国家级项目入选者在教师中的占比从2016年的6.2%上升到现在的17%。同时,为了提高导师队伍的整体水平,武汉大学还设立了导师学校,建立了国家、学校、培养单位三级联动的培训机制。

    “鼓励教师成为‘四有’好老师,潜心教书育人,不仅指导学生学业,还要指导学生成长,要做‘经师’,也要做‘人师’,特别是要做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大先生’。”洪大用说。

    10年来,我国研究生科研贡献更加突出。洪大用介绍,近年来新增院士和国家科技三大奖第一完成人中,我国自主培养的博士均占三分之二左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员中,超过50%为在读研究生,超过30%为在读博士生。

    “嫦娥飞天、蛟龙入海、高铁飞驰、航母入列,一系列国家重大工程的背后,我国自主培养的研究生已经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洪大用说。

    优化架构,“双一流”带动一流大学体系构建

    “双一流”建设高校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主要阵地。

    “‘双一流’建设高校承担了全国超过80%的博士生和近60%的硕士生培养任务,是培养基础研究人才的主力军和科技创新人才的生力军。‘双一流’建设各项工作有力推进,改革发展成效明显,带动一流大学体系加快构建。”洪大用表示。

    据介绍,10年来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引进和培育了一批世界一流科学家和领军人才,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比例从2015年的60%增长到2020年的72%。持续提升吸引海外人才能力,引进汇聚了一批国际顶尖学者。“双一流”建设引领带动各地建设了410所地方高水平大学和1387个地方优势特色学科,高质量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体系正在形成。

    同时,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持续提升,招生选拔机制改革持续深化,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培养了大批基础学科人才和高水平复合型工科人才。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显著增强,“双一流”建设高校在基础研究原始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等方面连续取得重要突破。

    清华大学副校长杨斌介绍,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清华大学坚持“国家战略、数一数二、独一无二、高端合作”的原则,设立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创新领军工程博士项目,面向创新创业的电子信息创新创业项目,适应能源发展战略趋势的能源互联网项目,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国际核电人才项目、航空发动机项目,跨专业领域的超精密技术、集成电路人才培养项目等,加快培养“高精尖缺”工程领域高层次人才。

    在培养模式上,清华大学突破传统“院系制”培养模式,加强跨院系、跨领域的资源整合与统筹,创建汇聚资源的“中心制”管理模式,构建起集约资源、高效管理的工程人才培养管理体系,为高层次创新性工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当中,我们更加突出了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对于‘双一流’建设来讲,正确的导向非常重要,我们致力于优化学科布局,深化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坚决不围绕各种流行的排行榜办学,坚决突出贡献、创新、质量和成效,充分发挥建设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着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洪大用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