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行动搭建一座学生成长的“彩虹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2011年开始的多学科融合的‘发表课’不仅改变了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今也成为‘五育融合’教学的成功样态,但不应是唯一样态。”郑瑞芳对“五育融合”有着更为深刻的思考,“研究单学科‘一育’引领、‘他育’融合范式,在常态课上以‘一育’为切入点挖掘‘五育’,达成‘五育’的全面渗透和贯通,这应该是‘五育融合’教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每学期开学前,教师都要坐在一起研读教材,从“五育融合”的视角解读教材,寻找教材中蕴藏的融合点。“比如,数学教材中有一道例题配的图片是高铁,在学习数学知识的时候,可以介绍一下中国的名片——高铁,引发学生对祖国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这是很好的德育渗透。”科研主任张宏光说,“这样的融合点,如果教师单独去寻找,可能不容易发现,但是各学科教师坐在一起研究,灵感就会碰撞出来。”

    构建“五育”课程,把学习变成一件“好玩”的事

    学生喜欢做的事就不会成为负担。在郑瑞芳看来,“五育融合”的教育内容能否转化成学生的“五育融合”素养,关键在于学生内在的吸收和转化。要让学校成为“好玩”的地方,让学习成为“好玩”的事情,就需要不断开发适合儿童的丰富而多元的课程,开展学生喜爱、生动而有趣的主题活动。于是,学校开发了许多好玩又有营养的“五育融合”课程——

    欢乐多彩的节日课程。为了更好地落实幼小衔接,学校一年级组开展七彩节日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整合各学科教学目标,打破学科界限,重组教学内容,捕捉生活中鲜活的育人资源作为课堂学习素材,形成“玩具节”“数字节”“泡泡节”“苹果节”“树叶节”等活泼有趣的主题节日课程。

    创意无限的综合实践课程。为了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学校开展综合实践周活动,征集学生感兴趣的研究课题,打破年级和班级界限,将教师和学生按课题分组,将每间教室按照研究课题命名。于是,学生变身“研究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展课题研究,课题成果以海报的形式展示出来,有摘抄、绘画、设计、剪纸等各种形式,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艺术修养。

    让学生恋恋不舍的“毕业特色系列课程”。为了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提升学生的多元领导力,学校研发出4种“毕业特色系列课程”。

    “中学生活体验课程”通过课堂体验、选修课、社团活动、专题讲座、自我管理等方面的体验活动,消除了学生对中学生活的畏惧心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以及适应与调整能力。学校会组织学生参观、体验中学生活,学生以各种形式交流“我对中学生活的初步规划”“中小学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对比”等。

    “毕业旅行课程”打破了以往教师统筹安排整个行程的局面,侧重学生未来领导力、自我规划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学校连续8年组织学生赴上海进行毕业旅行,进而将毕业旅行发展为研学旅行课程,细化为行前、行中、行后三个阶段,分别包括不同任务。课程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统筹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交流表达能力、自我研究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综合能力。

    “关注社会问题课程”引导学生从小问题着手,侧重发现、调查、分析、解决问题等研究性学习意识的提升,通过毕业展演的形式综合展示小学6年的收获。学生自主选定问题,开展实践调研、撰写调查报告、提出问题解决建议,进而把关注的问题创编成剧本,同时制作道具、布置背景、设计幻灯片、配乐演唱……学生合作分工、团结协作,将自己独特的社会感悟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提升了综合素养,而且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学业水平课程”将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将学生分成 16个学习小组,改进教与学的方式,改革学业考查方式,打破“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模式。比如,英语学科采取主题式教学,考查方式为情境交际与课本剧表演;美术与音乐整合为艺术课,由美术、音乐教师协同教学,以毕业画展和音乐会的形式进行展示汇报……

    这样的课程还有许多,家政课程、创客课程……学校最大限度地关注学生差异,满足学生成长的多元需求。

    童年是最适合“织梦”的时间,为了实现每个学生的独特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的“生长点”,教师借助“五育融合”的理念,用自己的教育热忱和智慧,为学生打造出七彩的学习和生活,勾画出一道道“七彩虹”,帮助学生放飞梦想、走向未来。正如校歌中所唱:

    “红色是爱校,精神的领航;橙色是阳光,自信的飞扬;黄色是厚德,承载着希望;绿色是坚韧,挺我的脊梁;青色是创新,发展的希望;蓝色是包容,宽厚的脊梁;紫色是凝聚,相伴共成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