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抓问题、破解难题,这十年,我国义务教育实现——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2012年至2021年,我国不断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努力满足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美好期盼。我国义务教育在实现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仅用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县域基本均衡发展,成为又一个新的里程碑。”6月21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成效。

    狠抓“辍学”问题,确保“有学上”

    据统计,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现有20.7万所学校、1057万名教师、1.58亿名学生。“辍学”问题是我国长期存在的教育现象,10年前,“有学上”甚至还是一部分学生的“奢侈品”。

    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是义务教育法的法定要求。为了解决“辍学”问题,吕玉刚介绍,“10年来,教育部健全控辍保学联控联保长效机制,切实做好劝返复学工作,确保辍学学生找得到、劝得回、留得住”。

    记者了解到,2012年至2021年,全国小学净入学率从99.85%提高到99.9%以上,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始终保持在100%以上。

    吕玉刚表示,义务教育阶段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学生辍学实现动态清零,长期存在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特别是“三区三州”等原深度贫困地区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狠抓控辍保学,如四川凉山州劝返了6万余名辍学学生,确保一个都不能少。

    普通学生“有学上”,特殊儿童也不能被忽视。据悉,教育部连续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适龄残疾儿童义务教育入学率超过95%。“2021年,全国共有特殊教育在校生92.0万人,比2012年增加54.1万人,增长142.8%。”吕玉刚介绍。

    山东的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则较为突出,甚至达到了99.4%。山东省委教育工委副书记,省教育厅党组副书记、副厅长冯继康介绍,山东实现了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特教学校全覆盖,还打通了普通学校与医疗康复机构协同实施的特殊教育渠道。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也面临着上学难题。吕玉刚介绍,我国2021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和享受政府购买民办学校学位服务的占比达到90.9%。

    “我省健全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保障政策,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或通过政府购买学位安置率达到92%。”冯继康说。

    这样的成果,其实建立在国家巨大投入的基础上。10年来,我国不断加大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水平。吕玉刚介绍,我国小学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7447元增至14458元,初中生均经费支出从每生每年10218元增至20717元。“两免一补”实现城乡学生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基本实现应助尽助。

    破解“择校热”难题,实现“上好学”

    当解决了适龄儿童少年“有学上”的问题后,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差距问题逐渐凸显,面对“上好学”的呼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必然选择。

    10年前,如何综合治理“择校热”顽症?以集团化办学方式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成为改革的一大亮点。

    北京小学校长李明新介绍,2011年,北京小学率先成立了全市第一个公办学校组建的教育集团,开始了集团化办学的探索。随后10年,在北京西城、房山、大兴、通州、丰台开办分校,吸引了众多片内学生“回流”。“以北京小学天宁寺分校为例,原来家长大多给孩子择校,一年级只能招2—3个班。如今每年新招一年级14个班。”李明新介绍,“择校热”明显降温了,教育生态得到了恢复,家长们都称赞,天宁寺分校让他们实实在在享受到了北京小学的优质教育

    在李明新看来,集团化办学不能出现“浓茶变淡茶”的局面,要通过搭建机制平台,向更多学校不断添加“新茶”,让集团成员校成为富有特色的“多味茶”。

    除了集团化办学,义务教育招生入学改革不断深化,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政策全面落实,跨区域考试掐尖等违规招生行为得到全面规范,让“择校热”大幅降温,入学机会更加公平。

    “择校热”之外,大班额也曾是教育部门和家长等头疼的问题,不过吕玉刚介绍,“2012年至2021年,全国大班额比例由17.8%降至0.71%,超大班额比例由6.6%降至0.01%”。

    这在山东也有明显体现。“我省在城镇实施消除大班额工程,累计投资1680亿元,新建改扩建义务教育学校4306所,新增学位366万个,56人及以上大班额教学班全部实现‘动态清零’。”冯继康介绍。

    此外,我国还坚持补短板、兜底线,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等重大项目,缩小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差距。“到2021年底,全国2895个县级行政单位均通过了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国家督导评估。”教育教育督导局局长田祖荫介绍,“我国义务教育工作的重心已由‘基本均衡’转到‘优质均衡’上来。”

    数量、学历双提升,教师队伍强起来

    这一系列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庞大的教师队伍的支持。

    记者了解到,10年间我国义务教育专任教师总数从909万增至1057万,增加了148万人,本科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47.6%提高至77.7%,总体上满足了教育教学基本需要。

    “我国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吕玉刚介绍,我国不断提升中小学特别是农村学校教职工编制配备标准,实行编制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健全教师培养补充机制,通过“特岗计划”、公费师范生、退休支教等多种渠道为中西部农村补充大量优质师资;建立教师交流轮岗制度,推动优秀骨干教师向农村和薄弱学校流动;强化能力素质培训,“国培计划”累计培训校长教师超过1700万人次,大幅提升农村校长办学治校和农村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依法保障教师工资待遇,确保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完善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支持建设农村教师周转宿舍43.3万套,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虽然教师队伍取得了较大发展,但田祖荫表示,也有一些需要加强的方面。“比如,各省份均不同程度面临教师结构性缺员,存在音乐、体育等学科专任教师配备不足的情况。一些地方农村教师住宿、工作、生活条件较差,非在编教师待遇普遍较低。教师交流轮岗配套政策不完善,未实现常态化。”

    “我们要更加注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吕玉刚表示,“站在义务教育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将一手抓持续巩固基本均衡发展成果,一手抓大力推进优质均衡发展,为到2035年全面实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