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谈异化的量化考评不可取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原本应用于企业绩效管理的量化考核评价,如今成为一些学校的主要管理方式,并渗透到学校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无论教师教学评价、班级竞赛,还是职称评聘、评优树先,随处可见这种评比的影子,且有愈演愈烈之势,给教师职业幸福打了折。事实上,管理不等于考评,考评也不是管理的全部。管理者不能泛化考评,尤其不能以机械量化考评为“狼牙棒”,否则失去的是人心,包括个性、激情、动力、创造性和幸福指数。

    先说机械量化考评,即将教师工作设置为德、能、勤、绩等考核项目及其子项,分别赋予若干分值,与绩效工资发放挂钩。譬如师德考核,有学校通过民主测评,按得票多少,位于被考核对象前30%者为“优秀”。倘若设定应得分值为10分,则师德测评为“优秀”者得满分,余者得8分。抑或师德测评为“优秀”者加2分,余者得满分。乍看上去似乎公平、公正,事实上不够客观,师德考核不应当有30%的名额控制,只要教师遵守职业道德、敬业爱生、为人师表,就应当获得相应分值。

    再论工作过程考核,虽然列出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课后辅导等若干子项,但这些子项中最易于操作的还是备课书写是否工整等表面要求,一般来说,只要抄得“认真”,备课就“认真”,因为在“走马观花”式的教学检查中,你的教学思想、设计意图、创新亮点是很难考评的。至于教学实绩考评用不着犯愁,每次考试都有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的数据统计,一目了然。只要设定第一名的考评分值,其余各名次依次落差就行了。乍看上去公平、公正,但静下心来想一想,谁能保证自己百战不殆,万一期末考试名次倒退了,你会被无情扣去5分8分。一学期、一学年的付出,让数字给你定性。于是乎,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成为教师的真正较量。

    再说说班级管理考评,将学生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评价简化成一种结果公示,用大黑板公示分值,这当中包含各子项应得分、实得分、扣分、总分值及班级在年级中的位次,有的将分值兑换成等第或星级。管理者对评比结果大讲特讲,最要命的一招是与考核、晋级、表彰挂钩,班主任不得不围着学校的各种规定转。比如,一名学生不做眼保健操,扣班级1分;一名学生忘带课本,扣班级1分……总而言之,把学生行为统统分数化,再通过学生品德行为中折射出来的分值考核教师,令教师何等无奈而又不得不追求之。

    更离奇的是,有的学校将家长行为表现纳入班级考评。比如,家长接送孩子时如果停车时间过长,交管部门不仅罚款扣分,还将告知学校违停信息,并与学生所在班级日常考评挂钩。

    行文至此,不禁发问:如此量化考评真的是学校管理的“灵丹妙药”吗?

    首先,没有对教师的尊敬和对学生的尊重,就没有好的教育质量,这是常识。机械量化考评与这样的理念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会扭曲教师的价值取向,教学工作也会蒙上或浓或淡的功利色彩,甚至会让利益驱动代替事业追求。

    其次,会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给教师带来心理障碍。因此,我呼请更多中小学重新审视并重建有利于促进师生发展的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和标准制定上,要体现激励与发展,关注教师的工作过程,反映教师创造性劳动的性质和角色转换的要求,以及教学改革的方向,将教师的课程探索、创造性教学、校本课程开发和师生关系引入评比内容,通过引导教师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促进自身专业成长,最终通过教师发展促进学生发展。

    总之,评价是“指挥棒”,攸关教师工作的心境与心情,牵引教师工作的动力与潜力,影响学校发展的方向与方位。学校管理者一定要学会如何正确使用评价“指挥棒”。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