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教研队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山西省汾阳市有各类学校100多所,呈现布点多、分类多、城乡教育差距大等特点。即使这些年做了许多教研支持,但教师缺乏专业引领、教研信息化水平不高、应对新课改能力不足等依然是比较普遍的问题。

    直面现实问题,以汾阳市委、市政府“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坚决落实办好人民满意教育32条行动方案”为指引,加速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研训团队,是当下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的首要任务。市教育局和市教学研究中心就教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展开了充分讨论,一致认定在实践中从三方面打造一支高质量的教研队伍。

    首先,建立教研员素养与能力提升培训机制。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是2021年县级事业单位改革中将原教师进修学校和教研室撤并成立的副科级单位。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成立之初,受事业单位改革核减编制影响,面临人员平均年龄50.4岁、专职教研员数量严重不足等困难。即使有的学科有专职教研员,但长期以来缺乏教育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研究,能真正起到引领和服务作用的教研员少之又少。因此,出台切实可行的教研员工作制度,培养会学习、会研究、会引领、会服务、会管理的专业团队迫在眉睫。

    理论学习制。对外建立外援输血型学习制,组织教研员参加“全国中小学教研领导力提升”特训营活动。通过每月一主题、每月一导师、每月一本书、每月一总结、每周一讲座、每周一任务、每周一成果、10门必备课及模拟教研等系列活动,提升教研员教研引领能力;对内坚持集中型学习制。每周一全体教研员进行教育理论学习,每周五所有人轮流开专题讲座,其余时间各学科至少选定一天进行学科专业知识的学习与讨论。以上每一次学习结果都计入教研员的日常业务考核,并与年终绩效考评挂钩。

    实践研究制。建立教研员与教师实践研修共同体制度。组建各学科研修工作坊,将所有教师按区域划分成不同工作坊,坊主由学科教研员担任,每月每学科每个工作坊举办研修活动不低于两次。同时,实行教研员蹲点包校制,每周三所有教研员入校进行学科教学调研,调研本着以学科常规教学落实为重点,为教师解决实践中的疑难问题,并以此提高教研员指导教师的实效性。

    其次,建立教研员培养支持机制。教育之本在教师,教师成长靠教研。但现实中一些教师会觉得教研与自身关系不大,只要完成教学任务就算尽职尽责。追根溯源这是长期以来教研员专业支持体系不健全,导致教研员工作开展的针对性、有效性不足,吸引力和创造力不高造成的。为弥补这一短板,我们在两方面下功夫:

    一是现场“改研”。两年来,我们得到山西省教科院学科专家团队的支持,他们通过全程参与教研员举办的主题研训活动,进行专业化现场“改研”,手把手教会教研员解决教师落实新课程的困惑,指导教研员找到课改方向,为提高教师参与教研积极性、提高教研员业务水平进行贴地引领。

    二是集智教研。日前,教育部印发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教研机构承担教师培训和教学研究任务,为落实好任务仅靠教研员“单打独斗”很难完成。为此,市教学研究中心为学科教研员组建了包含省市县三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在内的专兼职县级学科专家团队。由教研员担任学科组长与团队成员携手集智教研,引领全体教师“学习内化+对标实践”,切实将教和研双方的需求相衔接,让教师与教研员同步提升、同步成长。

    再次,利用网络平台建立教研保障机制。网络教研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产物。多年来教研员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空间做了许多工作,但缺乏基于大数据的网络平台很难为教研员打破时空局限进行精准指导。从2008年开始,我们每年举办分区域的联片教研活动,取得一定成效,但也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仍存在教研员疲于应对、缺乏打造区域教研新样态的意识和行为。

    为改变这一现实,市教学研究中心建成了“汾阳市教师专业发展一体化平台”。平台通过混合式研修平台、多角色管理空间、灵活的工具引擎三大优势为教研提供技术支撑,从而实现研训一体、学用一体和数据一体。目前平台已经注册教师3827人,包含了全市所有中小学在编教师。平台的使用对教研员信息化素养提出新挑战,为尽快让教研员适应,市教学研究中心组织信息化专业团队对教研员进行跟踪指导,重点在教研员组织片区线上线下混合教研中给予现场指导,为教研员成长保驾护航。同时,教研员利用平台多次组织教师进行线上专题研训,平台自动将教师个人参与活动的时长和质量计入教师年终学分考核管理,为教研员统一管理学科教师团队提供了数据支撑,使教研员常规工作更加高效便捷。

    (作者系山西省汾阳市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