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驱动拓展了教研员国际视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7-0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研员要服务教师专业成长,指导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提高教书育人能力,需要有高站位、大格局、宽视野。多年来,甘肃省教研员队伍整体素养参差不齐,难以真正发挥引领作用,也缺乏平台与机会。为此,甘肃省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研员队伍,为教研员搭建国际交流平台,从拓宽教研员视野、提升教研员理论素养、锻炼教研员交流能力等方面持续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依托国际项目拓宽教研员视野。甘肃省由于自身特殊的区位和历史原因,教育处于“被支持、被引领”的地位。为促进教育跨越式发展,甘肃省引入了各类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从20世纪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小学教育质量联合革新计划、女童教育项目和社区学习项目,到21世纪以来的中英教育项目、中欧教育项目,再到近期的全球公民教育试点项目等,力求通过国际合作这一平台实现教育发展的弯道超车。这也为教研员提高素养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他们与国际教育专家从项目设计、实施、评估等各个阶段全程深度参与,在实践中学、研究中学,自身素养得到显著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甘肃省对参与国际交流项目的教研员提出了严格要求,他们必须有解决问题的本领,能把握好中国教育的特色和特点,明确中国教育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方向。实践表明,教研员在国际项目交流中对不同国家有了更深刻认识,了解了各国的教育状况以及发展中面临的问题等,提升了对当下教育改革发展中关键问题的洞察力。

    与此同时,在与不同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交流中,教研员了解了部分国际组织发展的历史进程,掌握了议事流程和工作机制,教研理念得以持续更新。如甘肃省教科院从1998开始实施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农村社区学习中心”项目,在群众需求评估、制度机制建设、资源整合利用等方面开展探究活动,到2011年组织教研员借助项目成果——探索基于社区学习中心构建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申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并得到批准,2021年项目顺利结题,成为借助国际项目推动教育发展的范例。

    借力高校合作提升教研员素养。多年来,由于教科研机构的准入门槛比较低,进入教研队伍的人员理论与实践基础比较薄弱,而实施国际教育合作项目不仅需要学习国际化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将国际视角与区域实际结合起来,实现国际经验的本土化改造,这对教研员提出了很高要求。

    为此,甘肃省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加强教研员培训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委托位于上海市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中心开展了全省骨干教研员高端研修,通过讲座、实地考察、工作坊引领等形式,系统学习了当下国际上重要教育活动的经验及其背后的理论支撑,提升了教研员素养。

    除了系统培训学习之外,甘肃省还鼓励教研员与高校合作开展研究,在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互动中提高素养。省教科院2017年以来与上海师范大学联合实施了以“全球公民素养融入学科教学”为主题的教育试点项目,推进教研员与大学教授合作开展研究,引领上海市和甘肃省中小学教师共同开展研究,并取得了丰富成果。

    参与国际工作坊锻炼教研员交流能力。如何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及时扩散到基层,是发挥教研员引领作用的必然要求。如何将中国教研好故事讲出去,塑造中国教育好形象也是开展国际交流的重要目的。工作坊是开展国际项目和学术交流的常见方式。甘肃省派出教研员参与多个国际工作坊,丰富教研员参与国际研讨的经历和体验,了解其工作特点和工作流程,在实践中提升国际交流应具备的能力素质。

    教研员将工作坊机制与国内教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开展个性化教研活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公民教育试点项目中,教研员在课例研究时就采用了工作坊的形式,按照四个步骤开展课例研讨:一是课例介绍,主讲人讲述初始课的设计思路、执行过程、教材内容怎么融合学科与德育;二是过程澄清,主讲人讲完后组员可就自己不太清晰的问题向主讲人提问,但不质问、不评价、不挑战,只就澄清问题而提问;三是分享交流,澄清后组员依次就自己的解决方法、类似经验发表意见,不评价主讲人的做法和问题的性质,只就经验和想法说自己在类似问题中怎样做;四是形成跟进课的教案,上跟进课的教师将形成的教案告诉组员,并进一步征询同行的建议,最终形成课例。教研员将国内研讨取得的成果通过参与国际工作坊进行展示交流,向世界讲述中国教研好故事。

    (作者系甘肃省教科院高等与职业教育研究所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