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育“变形”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乡村美育也在不断变化、迭代升级,这个话题勾起了我对往事的美好回忆……

    用鼻子哼歌,在墙上作画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在教学点的复式班接受了启蒙教育,老师是来自邻村的“代课青年”,学习环境与电影《一个都不能少》里的水泉小学相差无几,只是不会与牛马为伴。两个年级的学生坐在一间教室,左边上课、右边写作业,中间没有隔断,除了语文和数学,几乎没有其他课程。

    说到美育,我能想起来的就是一首歌《外婆的澎湖湾》。老师将歌词抄在黑板上,逐字逐句教我们唱,难唱的地方我们用鼻子轻轻哼过去。尽管老师心里清楚学生哪句唱得不行,还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去突破难点。至于歌曲的大意,我们这些“小屁孩”多半是糊涂的,像一群摇头晃脑念《三字经》的娃娃。

    读到小学三年级,自然村的孩子才有机会步行去村完小上学。村完小有6个年级,大约8—9个教师,因为年级齐全,所以被称为“完小”。完小没有复式班,不过教师一般“能文能武”——语文和数学一肩挑,另外兼教音体美等学科。

    狭义理解的“美育”即音乐和美术课程,即使在村完小也不健全。不忙的时候,教师按照课表上课:音乐课的授课方式与教学点没有两样,美术课则以学生对着课本“照葫芦画瓢”为主,专业术语叫作临摹。不是教师不愿意教,而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能够把时间交给学生,笑眯眯地看着学生画画,已经很不容易了。

    图画本在那个年代是稀罕物,许多人舍不得用。学校的水泥地、围墙、厕所等场地遭了殃,尤其是厕所这种原本洁白又偏僻的角落,广受绘画爱好者的喜爱。彩色粉笔不能轻易得到,就从家里带上木炭——头发稀少的三毛、民间传说中的黑白无常、连环画里的英雄人物……都一一上墙。图画本反而在家里发了霉,遗憾地成为生火做饭的引火材料。

    笨拙的画笔,二维的罐子

    到了初中,科目比小学多,也相对规范。20世纪90年代初,教师不占课、不抢课、不霸课,不论自己能教会学生多少知识,都是该上什么就上什么。音乐课上,我们这些村里的学生第一次认识了脚踏木风琴,都叫它“脚风琴”,其实并没有这个说法。美术课与小学差不多,以铅笔素描为主,少数家里条件好的学生还有彩色笔。

    由于初中贪玩,如果报考普师专业,我有些力不能及。班主任消息灵通,得知师范要招收第一批艺师美术专业的学生,便鼓励大家去尝试一下。于是,我和几个情况类似的同学参加了考前集训,也是从这个时候才知道色彩画里还有水彩和水粉之分。

    匆匆上阵考试——静物写生中的罐子在构图时还可以清晰分辨出口、颈、身,上色之后却像一只红太狼的平底锅,没有明暗也没有高光。

    幸运地考上了师范,但是我们这些“零基础”的学生,真是难为了教课的老师。

    水嫩的豆腐,奇妙的扎染

    师范毕业之后,我被安排在完小工作,与自己曾经的老师成为同事。随着经济发展,村完小公办教师的数量逐年增加,但是教师总数没有什么变化,我也开始充当“全科教师”的角色。

    全乡实行教学网点撤并之后,大家都在一所学校读书和工作,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美育专职教师。美育专职教师不好当,既要专业精通,又要吃苦耐劳,每周的课时量比其他教师多,还要带着学生参加各种比赛,“以赛促学”是乡村美育工作的一大特色。

    2015年,学校参加了“中小学生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活动,当时选送的项目是豆腐制作和扎染技艺。豆腐是我们这里的特色美食,在小县城享有盛誉;扎染则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技艺。由于展示项目接地气且特色鲜明,展台前吸引了大量观众,展演的成功也为校本课程的开发指明了方向。学校决定将扎染保留下来,鼓励教师在美术课堂进行拓展延伸;注重对教学成果的保护和传承,校本教材《扎染》的问世,为师生深入学习和掌握传统技艺提供了理论遵循。

    建立少年宫,服务再升级

    2018年,根据“开展学生社团活动、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培养学生兴趣特长”的工作要求,学校成立了乡村少年宫,作为校级社团的扎染社团、合唱社团、舞蹈社团、剪纸社团等承担着重要的美育任务。这些年,学生社团从无到有,规模从小到大,活动项目从变换到稳定,先后开设了足球、羽毛球、乒乓球、合唱、舞蹈、扎染、剪纸、书法、跳绳、编程等校级社团。特长不明显的学生,根据兴趣爱好按30—35人一个班的规模编入年级社团,符合校级社团选拔要求后再进行升级。其实,年级社团也有特色鲜明的活动、天资聪颖的学生,比如魔方社团、朗诵社团、街舞社团、五子棋社团等,规模和名气比不上校级社团,却也培养出不少“民间高手”。

    为了方便年幼的学生就近上学,前几年学校恢复了3个教学点。教学点教师少,如何更好开展美育工作?学校以“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为依托弥补师资缺陷;安排音体美支教大学生和指导教师一起“送课到点”,为教学点的学生“加餐”;举行美育公开教学时,利用同步录播设备,中心小学与教学点的学生同上一节课;在教学点也开设一系列社团活动,只是可选的项目略少一点。

    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城乡差距依然存在,乡村教师经常“课上当老师,课后做学生”,一边认真教学一边勤学苦练。美育需要一定的条件,有了更好的师资、设备,以及科学的美育理念、美育实施方式,悠扬的琴声和嘹亮的歌声也能在大山里随风飘荡。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德兴市界田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