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见城乡学校结对共建的三个“误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乡村学校作为乡村教育振兴的关键点、城乡学校结对共建的落脚点,其基础地位和核心作用不言而喻。然而,当前城乡学校结对共建中,部分乡村学校对结对共建的看法参差不齐,甚至有不少校长教师存在认知误区,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

    一是急功近利式:一蹴而就。结对共建中的乡村薄弱学校往往办学水平较低,教师的职业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缺失。随着城乡学校结对共建的开展,乡村薄弱学校犹如“久旱逢甘霖”,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希望在强校的结对帮扶下,能够一蹴而就、立竿见影。

    乡村薄弱学校有这样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在城乡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要立足长远,扎实、务实、切实做好学校发展规划,坚决摒弃急功近利、急躁冒进的思想,循序渐进,稳扎稳打,厚积薄发;乡村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积极投身到乡村教育振兴的洪流中,科学谋划长效、长远的专业发展目标,始终与教育振兴乡村同频同振、同力同向。

    比如在城乡结对共建中,乡村学校可以结合自身实际,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引领,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以优化课堂教学为载体,制定切实可行的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充分学习、借鉴和运用城区结对学校的资源优势,从教育管理、教学研究、教师成长、课程建设等方面强化共建、共享,实现学校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二是生搬硬套式:南橘北枳。乡村学校在整体办学水平上处于相对弱势的位置,在向城区学校学习借鉴中,部分学校盲目追求高大上,脱离自身实际,机械照搬,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我们必须时刻警醒:学校有其自身特点,教育有其自身规律,不加选择地照单全收,必然导致水土不服。

    因此,乡村学校学习先进经验时,一方面要虚心求教,把握精髓。强校的管理经验与学校的文化、传统、习惯、师资等多种因素息息相关,许多好的经验不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行的。乡村学校必须深入城区学校,通过管理跟岗、教师交流、学校互访等方式亲身体验,在感知、感悟、实践和反思中把握理念方法的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乡村学校在借鉴城区学校的先进经验时,必须结合自身办学特点,将先进经验和理念切实嫁接、融合到乡村教育中,实现教育经验和理念的本土化、乡土化。

    比如在城乡结对共建中,某城区学校的大教研活动独具特色,以学科组为单位,要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深入细致的研讨,要么组织本校教师与区县内的同行开展云教研。学习观摩后,乡村学校可结合自身特点,以学科组为单位,开展同读一本书的项目式研究学习。同时,乡村学校为了弥补本校教研短板,与城区学校定期开展云教研活动,真正实现了因地制宜、学为我用。

    三是蜻蜓点水式:浅尝辄止。部分乡村学校由于各种原因,对学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往往司空见惯,缺乏刀刃向内的胆识和智慧,少数管理人员思想僵化,少数教师更是滋生惰性,不愿走出“舒适区”,最终导致乡村学校在共建过程中蜻蜓点水、浅尝辄止。

    如何解决?一方面,学校可以通过专题讲座和教育沙龙的形式,集思广益,共话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相关组织要通过交心谈心,化解教师的思想包袱,打消其工作顾虑,取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使其成为城乡结对共建的坚定拥护者和执行者。

    (作者系湖北省秭归县归州镇初级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