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行且思生命的研习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身为教师,给学生上课之外,我也珍惜每一次自己听课的机会。有几节“课”,我印象尤深。

    一次参加教师培训,听特级教师王栋生的讲座,他提出一个观点:语文是与生命相连的。他举例说,不少学生在校园里聊天会这样称呼别人——“那个食堂扬州口音的大妈人不错,那个看自行车的老头蛮好玩的”。可是,很少有学生去问他们的姓名。他们可能一个月就拿2000多元工资,但依然诚实劳动、乐观生活,而学生只知道她是扬州口音的大妈,他是看自行车的老头。

    语文的外延是生活,这个观念要印刻在处世的点滴中。我想到,校园里还有水电工、保安、宿管阿姨等默默劳动的人。于是,我开始注意他们:打扫卫生的龚阿姨上了年纪,做事却很利落,曾经搬梯子帮忙摘宿舍区的杨梅;食堂打饭的刘阿姨会在未开饭时在食堂二楼播放曲子,并且边哼歌边跳舞;保安张师傅有一次拿着孩子作文请我帮忙批改……我把这些人的故事写进文章,在作文课上与学生分享。

    如果没听那次讲座,我大约不会注意身边人。人生的课堂不一定是正襟危坐的课堂,人生况味也是一堂课。许多不足为外人道的人生感悟,往往在不经意的话语或经历中获得。

    一日席间,作家太生谈写作心得:多走多看。他讲起做记者采访的一段经历:一年除夕夜,他来到这座城市最大的寺庙,澎湃的人潮涌入寺内,虔诚者有之,浮躁者亦有之。他注意到钟旁的僧人,神情不似嘈杂人群中的任何一个,不焦不躁,不喜不悲,目光悠远、宁静。

    我被这段描述打动,这样的描述很具有文学性。文学是什么?是褪去外在喧嚣,直击生命本质,思索人性真谛。说起来,文学课也是生命的研习课。

    去年6月,我参加导演丁文剑的电影首映式,结束后走出影院遇到一对父女,也是刚刚看完电影的观众。父亲问:“有没有看懂这部电影啊?”女孩答:“看懂啦。他爸爸死了。”父亲追问:“还有吗?”女孩回答:“还有,他们把一座高楼拆掉了。”然后他们越走越远,黑暗的风中有细碎的脚步声。

    那部电影我看过两遍,还写过影评,但最后留在记忆中的却是那对父女的对话。后来我给导演讲了这段经历,他亦思索良久,说道:“这是个很文学、很有电影味的画面,孩子无心的话语其实是删繁就简、直击要害,她看到一部作品最内核的部分。”

    有时,三言两语便胜读十年书。董小潭老师曾发给我一张照片:寻常街边,一个女人在炸油端子。她问我看到了什么?我如实相告。小潭说:“不止这些。你看,这个女人在炸油端子,油锅旁边温度很高的,现在又是夏天,可是她的脚上穿着一双棉拖鞋。”她停了一下又总结:“这里面有故事等待你发掘。”我恍然大悟,再仔细看照片,那女子脸色蜡黄,眉头紧锁。忆及前日请教小潭写作缺乏素材的困惑,映照今日的点拨。是闲聊天,亦是灵光乍现。

    这些琐碎都在提醒我关注这个世界。人和事极易从我们眼前滑过,但只要用心一点,我们便会与这个世界有效联结,找到与生命和谐相处的方式。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