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陈寅恪:虔诚教书的大师
陈寅恪(1890—1969),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也是著名的教育家,桃李天下,为中国文史界培养了刘节、蒋天枢、周一良、王永兴、卞僧慧、季羡林等诸多学者。
——————————————————
1930年,清华大学校园里,来自山东的学子季羡林选修了一门“佛经翻译文学”课。走进来的教授,身穿长袍,脚踩布履,朴素无华,肘下夹着一个橙黄布包,还有点吃力,放到讲台上,神情穆然。台下的学生,也是严肃的。学生已经知道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然后,教师先把上课要用到的必要材料列到黑板上,写满一黑板,擦掉后再写。学生都为他担忧,怕太多粉笔灰吸进肺里有碍健康,所以常常看到他快写满,就自动上前为他擦拭黑板。待上课铃响后,他再根据材料进行解释、考证、分析、综合……细入毫发,如剥蕉叶,愈剥愈细,愈剥愈深,不武断,不夸大,不歪曲,不断章取义,引领学生漫步于山阴道上,一番盘旋曲折之后,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季羡林回忆,那是一种“无法比拟的享受”。等到下课时,学生想替先生把参考用书抱回教员休息室,但先生也是不肯的……
季羡林等人回忆的师长,就是清华大学传奇教授——几年前以无学历无论文无资格的“三无人员”荣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之一的陈寅恪。如此上课,是陈先生一贯的做法。
七七事变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成西南联合大学辗转到云南,陈寅恪受聘为中文和历史两系教授。因为读书太过勤奋,陈寅恪视力有所下降,上下课往返还有上坡下坡的路程。每次授课,学生极为恭敬,自发先到教室静坐恭候。终于,先生抱着一大包书走进教室,满头是汗——讲述佛学,用黄布包书,讲述历史,用黑布包书……依旧是素朴的长袍,穆然的神情。放下书,在两块黑板上抄写讲课要用的史料,然后坐下闭目讲课。
季羡林等人听陈寅恪授课,感觉是享受。但是,同样有国学大师之称的姜亮夫,学生时代听陈先生的课,则有“苦不堪言”的感受。姜亮夫说:听寅恪先生上课,我不由自愧外国文学太差。他引的印度文、巴利文及许许多多奇怪的字,我都不懂,就是英文、法文,我的根底也差。所以听寅恪先生的课,我感到非常苦恼。去问他吧,几乎每个字都要问……陈先生讲《金刚经》,譬如《金刚经》这个名称,到底应该怎么讲法,那种语言是怎么说的,这种语言是怎么讲的,另一种又是怎样,一说就说了近10种。最后他说我们这个翻译某些地方是正确的,某些地方还有出入,某些地方简直是错误的。因此寅恪先生的课我最多听懂三分之一(而且包括课后再找有关书来看弄懂的),除此以外,我就不懂了。
另一位弟子陈哲三则回忆:“陈先生演讲,同学显得程度很不够。他所会文字,拉丁文不必讲,如梵文、巴利文、满文、蒙文、藏文、突厥文、西夏文及中古波斯文非常之多,至于英法德俄日希腊诸国文更不用说,甚至连匈牙利的马札儿文也懂。上课时,我们常常听不懂,他一写,哦!才知道,那是德文,那是俄文,那是梵文,但要问其音,叩其义,方始完全了解。”
正是因为这样,能够听陈先生课的学生也就越来越少了。听课的教授倒是越来越多,“研究院主任吴宓风雨不误,一定来听讲,助教来,朱自清来,北大外国教授钢和泰也来。其他大学部的教授不来,因为听不懂”。因此,陈先生有了“公子中的公子,教授中的教授”这一称呼。
但是,不管是听着享受的课,还是听不懂的课,陈先生都抱着宗教般的虔诚备课上课,一丝不苟。
陈先生授课,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原则”:“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这番话实在是源于他对备课的严肃认真与一丝不苟。陈门弟子王永兴在回忆中说到过一件事,陈先生讲授唐史,备课要使用《通鉴》《通典》《唐书》《唐会要》《唐六典》《册府元龟》多种史籍文献。“先生特别重视《通鉴》,首先听读。我一字一句地读,先生听着思考着。有时,先生命我再读一遍,更慢些。《通鉴》听读完毕,先生提出一些问题,先生口授我写。先生读《通鉴》多次,能背诵。有一次,我读《通鉴》还未到一段,先生突然要我停下来,重读;我感到,我读的有错误或脱漏,我更仔细一字一句慢读,果然发现,我第一次读时脱漏一字,我感到惭愧。这似乎是一件小事,其实是一件大事,要学先生治学,就要像先生那样一字不苟;要学先生做人,就要像先生那样一丝不苟”。一字之差,逃不过先生的耳朵。陈先生曾经对他的助手黄萱说过这样的话:“人家必会以为我清闲得很,怎能知道我是日日夜夜在想问题,准备教学和做研究工作。”
但是,如果把陈先生当作一个“酸腐”的老学究,那就大错特错了。在生活和教学中他都是一个极有趣的人,学生回忆起来总是念念不忘。一本正经地讲着佛学,突然来一句:“王维,字摩诘,在梵文中,‘维’是降伏之意,‘摩诘’则为恶魔,那么王维便是名‘王降伏’,字叫‘王恶魔’了。”台下已是哄堂大笑。生活中的陈寅恪也是如此,尤以擅长对对子著称。“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已经是世所共知的妙联。还有清华大学国文考试请陈先生出题,出“孙行者”对“祖冲之”也引发了热议,至于拟防空洞的名联“见机而作,入土为安”,则把成语真正用活了。
陈先生作为知名的学术大师,在研究之余还如此虔诚地对待自己的课堂,透过蒙尘的历史,可以窥见一代宗师的育人风范。先生曾经作诗说:“天赋迂儒‘自圣狂’,读书不肯为人忙。平生所学宁堪赠,独此区区是秘方。”或许,我们也会发现先生的教书秘方吧。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