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王海军④教师观课的三个观念转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3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观课又称课堂观察,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依托自身感官和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地从课堂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进行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新的教育教学理念的渗透、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运用、教学形式的转变、教学策略的展现,都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来获得。那么,已长期习惯于听课模式的教师,该有怎样的观念转变,从而实现有效观课呢?

    角色观:从旁观者到体验三重身份。观课教师应把自己定位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亲历者和研究者,而非旁观者。如果认为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看客”,观课前不做充分准备,观课过程中忽视师生的课堂活动,不关注学生课堂反馈的信息,就无法把握授课教师的目标和意图,也难以掌握学生全面、真实的课堂表现。观课者在观课的过程中应具备以下三种角色,并能根据情况随时实现不同角色的转换。

    授课者角色。观课时,对执教者课堂的出色表现或不足要客观分析,不能不顾及实际情况盲目拔高或低估讲课者的能力,而作出脱离现实的主观判断。只有把自己设想为授课者,才可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思考面对课堂的各种情形时可能采取的处理办法或能达到的程度,从而使判断准确,并充分肯定授课者的优点,理解授课者的缺陷和不足。

    学习者角色。很多时候,观课者也需要将自己设想为学生,课堂上要如何学习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当前,学生鲜明的个体差异正越来越得到重视,教师应更多为学生放低身段,设身处地,互换位置,认同学生的接受水平,体验真实的学情,真正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观课者角色。“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观课者的角度有利于理性观照课堂上的一切。一是认真全面观察,随时收集课堂上所能捕捉到的有价值的信息,特别是师生的外在表现,如手势、面部表情、身体语言等;二是要注重深入分析思考,以比较高而全的角度环顾整个课堂,见他人之未见,思他人之未思。

    学生观:从“教师中心”到“儿童中心”。如果认为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要形态的话,观课者关注的就只是教师对教材的领会、阐释的方法手段,以及教师对教具和材料的选择运用等。所以,观课者就会很少去观察学生的言语、动作和表情,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如果把学生当作学习主体,就会留意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他们带着什么样的情绪和知识、经验走进课堂,以怎样的状态参与课堂的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提出和解答老师的问题。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其学习行为、思维状态、参与程度、情绪状态、交往行为、生成状态等,将其作为真实的课堂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观察视野。

    观课教师一方面要把自己在课堂中掌握的信息反馈给执教者,另一方面要通过其他教师的课来提升自己对学生的认识,积累教学的智慧。

    协作观:从个体观课到集体研课。课堂上可以观察的角度、获取的信息繁多,一位观课教师通常只能关注课堂的某几个方面。为了提高观课的实效,可以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由所有的观课成员组成观课团,再根据需要把观课成员进行小组分工,各小组每个成员都被分配相关的观察任务,按要求对不同的主题进行观察,记录学生的发言、行为和表现,以及他们与周围学生或与教师的交流互动,完成观察任务并做好相关记录。结合课后的访谈、调研与测试这些信息进行后续的议课。

    事实证明,分工合作观评课是以参与合作为特征的研究方式,正是行动研究所倡导的观察课堂教学的方向所在。分工合作观评课以多元的视角、求实的态度、良好的效果,为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架与方向。

    总之,从传统的听课到观课,不仅是名称、内容上的变化,而且将引发教师教学方式、观念上的转化,从而取得最佳的课堂观察效果,也将有效促进教师自身教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作者系湖北省襄阳市恒大名都小学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