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十年,中国特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
“这十年,教育部推动教育系统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积极稳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更加完善。”9月15日,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系列第十二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成效,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表示,截至目前,教育部已陆续出台了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加强和改进综合素质评价、规范高考加分、实施“强基计划”等一系列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配套政策,分五批指导29个省(区、市)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形成了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促进公平、科学选才、监督有力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曾经,在广东省广州市第二中学的校园里,学生的大多数时间是“被安排”的,校长张先龙在发布会上介绍,近年来情况有了很大变化,“现在,学生一天的在校时间仅仅有四分之一是被安排的,这样给他们自主学习、自主选择以极大的空间”。
这一切,与高考综合改革密切相关。
近年来,教育部指导各地边试点、边总结、边完善、边推进,积极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王辉介绍,截至目前,全国29个省份已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其中,前三批14个省份的新高考已落地。第四批、第五批的新高考将分别于2024年、2025年落地。
“新高考把选择权进一步还给了学生。”北京市第一七一中学教学主任、历史教师李昆2011年参加工作,对这十年来的变化感触颇深,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原来高考分为文科和理科,即历史地理政治捆绑、物理化学生物捆绑,许多时候学生并不是真正对3个学科都擅长或都喜爱,往往是不得不选。现在六选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未来理想进行更自由多元的选择。”
张先龙也认为,“新高考的选考制度本质上是在唤起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给学生更多选择”。为此,广州市第二中学注重在教育教学细节上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意识,积极开展非功利性的学生生涯指导,激励学生结合兴趣特长自主选择。
翻阅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可以发现,改革开放40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决战脱贫攻坚、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时代主题,被巧妙地融入高考试题中。
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党委书记、院长孙海波介绍,高考命题探索“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综合考查模式,不断增强试题的应用性、探究性、开放性,实现由考试评价工具到全面育人载体的转变、由“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由“以纲定考”到“考教衔接”的转变。
“考试内容实现了渐进式转变,由知识与技能为主转向素养考查为主。”李昆对此印象深刻,“比如,这十年的历史高考题,尤其是从2017年开始,考试内容有两大变化:一是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和‘四史’内容明显增多,体现了评价的育人功能;二是死记硬背的内容不断减少,需要学生通过理解题目情境、调动核心素养解决问题。”
山西省临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信息相对闭塞,学生对高校专业认知不足,出现过进入大学后专业不适应甚至退学的情况。山西省临县高级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指导中心顾问秦京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高中开设生涯规划课、学生选课走班、提前选科报考,这一系列组合拳很大程度上破解了学生与所学专业不匹配的难题,解决了“学非所爱”的问题,“再也不用像原来那么担心了”。
伴随着高考综合评价改革的稳步推进,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也得到进一步优化。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李晓勇透露,到2022年秋季学期,全国各省(区、市)已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进入高考综合改革的29个省份均实现了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三新同步”。
综合素质评价也得到了健全。李晓勇介绍,各地将德智体美劳“五育”要求全面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并将评价档案作为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目前,29个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均已建成省级统一的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平台,有力保障了评价实施的规范性和便捷性。
改革成效同时体现在大学新生身上。广东是已实施新高考的省份,华南师范大学校长王恩科在发布会上表示,实施新高考以来,该校新生“知识结构与所学专业的匹配度更高,对于所学专业的认同感更足,自主学习能力更强”。
高中生的学习日益呈现多样性,为此华南师范大学还“重塑性地进行专业设置的改革”,从专业与知识结构的客观要求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角度出发,细化院校专业组的设置,充分释放学科专业特色,引导学生依据兴趣、志向以及自身优势来填报专业。
基于新高考等因素,近年来高中教师补充力度持续加大。李晓勇介绍,普通高中专任教师总数大幅增加,由159.5万人增加到202.83万人,增长27.17%,生师比由2012年的15.47:1优化到目前的12.84:1,有效缓解了高考综合改革实施选课走班面临的师资紧张问题。2018年以来,教育部还面向全国连续举办了18期新课程新教材国家级示范培训班,累计培训校长和教师达47万人次,同时部署各地组织开展了教师全员培训,不断提高相关能力。
新高考不仅有利于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学科,而且避免了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已经实施新高考改革省份的实际情况看,期待在改革基础上稳步扩大试点范围,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以此推进基础教育扭转唯分数、唯升学应试倾向,关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服务国家选拔各级各类人才
2020年,为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教育部启动实施“强基计划”。
资料显示,强基计划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突出基础学科的支撑引领作用,目前由39所“双一流”建设高校重点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以及哲学、历史、古文字学等专业招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小班化、导师制,探索本硕博衔接的培养模式。
王辉介绍,三年来强基计划共录取新生1.8万余人。
有受访高校教师表示,强基计划选拔了一批对基础学科研究有志向、有兴趣、有天赋的优秀学生,学生专业认同度高,学习潜力大。
“强基计划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战略,着眼于社会进步的重大需求,为有宏图大志的优秀学子全面发展提前打开了新的大门,为培养大师级科学家奠定了基础。”秦京锋认为。
李昆也表示,原来的高校自主招生针对学有特长或偏才学生,现在的强基计划从国家发展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基础学科,更加凸显了人才培养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对学生的价值观有更好的引导作用。
选拔各级各类人才时,职业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领域。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高职分类招考,形成了适合技术技能型人才选拔的考试评价模式。”王辉介绍,“我们推动高职院校的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相对分开,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评价方式。各地一般在每年春季安排举行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学生也可参加统一高考进入高职院校。在各地的大力推进下,分类考试已成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的主渠道。”
据悉,全国每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考生已超过300万,占高职招生总量的60%以上。
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钟秉林认为,高职院校分类考试采取“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初步构建了促进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的“立交桥”。
保障考试招生公平公正
“寒门难出贵子”一度是备受大众关注的话题。
为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来我国改进招生计划分配方式,区域城乡入学机会更加公平。王辉介绍了几方面的举措:持续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每年从全国招生计划增量中专门安排部分名额面向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招生;持续实施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专项计划,招生名额从2012年的1万人增至2022年的13.1万人,累计录取学生95万余人,形成了保障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的长效机制。据第三方评估显示,专项计划得到多方认可,高校满意度为80%、学生满意度为90%、地方满意度为100%。同时,进一步完善和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升学考试政策,累计已有168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广东省教育厅也实施了地方专项计划。据悉,广东统筹安排省属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累计录取1.3万人。广东省教育厅党组成员、省教育考试院院长欧阳谦介绍,通过实施专项计划,广东贫困地区学生与全省农村地区学生上重点高校机会基本持平。
“国家、地方及高校专项计划的实施,破解了寒门再难出贵子的难题,为欠发达地区的优秀学子进入重点高校创造了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公平,缩小了高等教育的地域差别。”秦京锋认为。
曾经,高考加分项目繁多被认为可能存在“加分腐败”,破坏教育公平。
近年来,教育部清理规范高考加分,实现了“大幅减少、严格控制”的目标。2015年和2019年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按照“促进公平、规范管理、科学精准”的原则,先后开展两轮清理和规范高考加分工作,明确取消体育特长生、中学生奥林匹克竞赛、科技类竞赛、省级优秀学生、思想品德有突出事迹等五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指导各地减少地方性加分项目,进一步降低加分分值。目前,已取消5类全国性高考加分项目,逐步取消95类地方性加分项目,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少数民族加分更加精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