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欠学生一堂倾听课□ 本报记者 褚清源
我见
有时候,一个人的觉醒是从一次具体的痛开始的。
郑艳红就是这样。2016年,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课堂大奖赛,郑艳红执教《我们是怎样过母亲节的》一课,尽管此前做足了准备,多次磨课试讲,但赛课那天并未出现预设中的精彩,反而因为缺少对学生学情的关注,让学生沦为课堂的“观光客”。
郑艳红是上海大学附属中学教师,她说,“那堂课上,我是把新课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生硬地嵌入了以教师的教为中心的教学框架中”。这次被郑艳红定义为失败的赛课经历,让她开始反思过往的教学经验,也为她遇见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埋下了伏笔。
她自我反思:以往在课堂上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教上,越是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上课,学生越是被我牵着走,而没有了学习的自主性。过去,看似很认真地倾听学生的话语,心里却想着权威和约定俗成的说法,或自己预先设想的答案,学生一旦没有说到自己想要的内容,就会打断学生,或转移话题。所谓的启发引导成了诱“敌”深入。
真正的改变是从学习共同体倡导的倾听文化开始的。在一次观课中,郑艳红发现,原来教师可以如此倾听,这样的倾听里没有教师的“高高在上”,没有权威的评判。倾听里包含有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更有充满信任的师生关系。这让郑艳红的反思再次具体化——我自认为是会倾听学生的,殊不知自己的倾听是有选择性的。课堂上不自觉地习惯于倾听自己所认为的“好的发言”“正确的发言”,而对除此之外的学生发言却听而不闻。
这个过程发生在2016年前后。改变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她常说:“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面对才是问题。”
倾听,让郑艳红触摸到了课堂转型的密码。两年后,在中国教师报举办的“创课进校园”公益活动上,郑艳红应邀上了一堂“社会现象评论”作文课。
这是一堂由倾听推动的好课。以任务驱动学习,变“写作文”为“说作文”,让思维可视化,这些都是这堂课挥之不去的亮色。但在议课的时候,与会专家点评时投放在屏幕上的几张照片让大家看到了好课的另一个视角。点评专家抓拍了多张郑艳红课堂上认真倾听的姿态。整堂课下来,郑艳红更多是通过倾听推进生生对话、师生对话,然后把学生独特的观点串联起来并不断深入。
那堂课上,学生辩论的时候,郑艳红的身体语言最能传递她的教学立场,她通过板书迅速提取每一个学生表达的关键词,有距离她比较远的学生发言时,她常会上前几步,身体前倾,甚至侧耳倾听,又会不断点头回应。这构成了这堂课最美的姿态。当老师如此认真倾听每一个学生的发言时,学生当然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实际上,学生每一次发言,无论精彩还是失误,对教师而言都是弥足珍贵的反馈。
其实,关于郑艳红的倾听故事还有很多。在她前不久出版的新书《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语文课堂转型》有更丰富的记录。郑艳红正在努力构建属于她的基于倾听的教育学。对于郑艳红来说,倾听是一个具有教育学意义的姿态。“营造课堂倾听文化,最重要的是教师要充分示范倾听”。如果从这个角度审视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行为,对不少教师而言,我们是否都欠学生一堂“倾听课”呢?而《最美的姿态是倾听——语文课堂转型》这本书的书名就是最好的邀请——邀请更多一线教师从示范倾听开始改进课堂。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