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从学习视角融入信息技术
教育发生在当下,但始终面向未来。当今世界,新兴技术层出不穷,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然而,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给教育教学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是无法独立实现的。任何教育的转型都离不开人的观念和行动的转变,教师以何种观念看待、理解、应用技术,决定了技术融入教育教学所能实现的真正价值。
“把技术放于何处”决定着技术将在教育中起到完全不同的作用。当考虑到整个课程与教学的核心要素之时,我们如何看待一直以来最常见的“三大要素”(教师、学生、课程)与技术的关系?在技术要素加入之前,“三大要素”之间的关系本身也有不少争论,表面上看只是关系本身次序的变化,但背后所蕴藏的其实是一系列变革。
在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往往有这样一种惯性:“课程”经由“教师”之手传递给“学生”。即便在当下这一关系也是普遍存在的,教师往往承担着“先理解课程,再转化给学生”的重要角色,自然对于课程目标、课程活动、课程评价等方面也更为了解。在这种关系下,教师成为最为关键的一环——然而单一的线性链条传递形态,有的时候是稳固的,有的时候则是脆弱的。
这一关系的另一弊端在于,学生主体性的弱化与缺失。学生的学习会在方式与内容上变成一种被动参与或配合参与,其主动权的丧失容易导致价值属性的异化,萎缩成单一的工具属性。从赫尔巴特到近现代的杜威,本质上这三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赫尔巴特所强调的传统教育“三中心”分别是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而杜威更看重的“三中心”分别是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以学生为中心,或者说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在某种程度上重构了教育体系;而课程、教师、学生这三者的关系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如果学生成为主体面向课程,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支持者,那么应该将技术置于何处?我们不妨建构一个新的观念,将技术放在促进学生学习的视角下,从而更好地设计与运用技术。这样的观念可以让我们在思考技术应用的时候更加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将着力点放在以技术促进学习层面,让技术成为学习的起点而非传递的媒介。
技术与教师当然有重要的关系,但是其构成的合力才是促进学习者展开学习(包括学习目标达成、学习任务组织、学习活动交互、学习评价开展等)的关键。主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多样性、创造性,学生学习的展开过程是技术能够真正有的放矢的重要因素所在,学习则是一个不断与技术融合、迭代、内化的生成过程。这几者的关系是重要的,甚至直接决定着教育者应该如何定位教育、如何设计教育。
技术运用于教育,其起点不应该是如何用于教,而应该是如何用于学,这取决于教育者如何理解学习与技术的关系。技术有其固有的惯性,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诞生与普遍应用之前,大多数技术属于单向方式——正如我们收看电视一样,接收海量的信息,但也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这种方式拥有强大的惯性,让我们对于现如今的“屏幕”也产生了单向运用的惯性倾向。
其实早已并非如此。学生不会把技术作为一种单向信息,他们更习惯于多元多向的互动,正如有的学生一边学习一边用摄像头对着自己开启“学习直播”,直播自己学习的完整过程。这种看上去有点奇怪的选择与行为,实际上是对技术的一种全新认识:技术不仅拥有信息传递的功能,而且拥有信息分享、信息协作、信息交互等多元功能;屏幕并非节点所延伸的终点,反而恰恰可能是一个新的节点、新的动因、新的源头,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种社交平台上,每个人都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当我们使用技术来记录、搜索、创作、协作、分享的时候,也是一种多向运用。无论文字写作、图像分享,还是音频广播、视频创作,不同形式的数字传播方式都不是单向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的多向空间。
面向未来,教师应避免“技术解决一切问题”的幻想,警惕因惯性思维而使技术成为单一工具的可能。同时,教师还应高度关注从学生学习视角融入技术的全过程,让技术帮助学生实现终身学习和成长。
人们常说:技术赋能教育。但我认为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赋能之下的技术变革教育。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