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故事“长廊思政”诞生记
我所在的学校,校园里有一条横跨南北的长廊连接着花园和食堂,茂盛的绿植穿过镂空的廊顶缠绕着廊柱,学生闻着花香、沾着书香徜徉其中。然而,不知从何时起,长椅上踩满了脚印,廊柱上多出了划痕,长廊里更是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瓶子、袋子和丢弃的零食渣子。
“我拿什么拯救你——美丽的长廊?”我不由得一声长叹。愁绪蔓延到课堂,我在讲“绿色发展”一课时再次感叹。一名调皮的学生竟然接着我的话说:“老师,逮住那个搞破坏的,给他上堂思政课!”
“逮住”有些困难,再说即使“逮”到一个,把他置于公众的对立面也是不可取的。但学生的玩笑话还是提醒了我,何不把思政课搬进长廊,开启“长廊思政”呢?
我把这个想法反映给校委会,校委会当机立断:行动!十几个展窗均匀地穿插在长廊两边的廊柱间,与原来的设计融为一体,为“长廊思政”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保障。接下来就是全体思政课教师群策群力的时候了——选择拟定话题、构建课程内容、设计活动方案、规划呈现方式……没过多久,思政课就在长廊里闪亮登场了。从尊重他人到做诚信之人,从师长情谊到同学友谊,从放飞梦想到责任担当,从遵守规则到集体成长,从节约资源到保护环境,从心理品质到道德修养,从家国情怀到人类关怀……别开生面的“长廊思政”吸引了大批师生前来围观。然而,一段时间过后,长廊里的垃圾乱扔现象并没有太大改变。
有人失望,有人埋怨,但我坚持认为这属于正常现象。“长廊思政”是精心打造的精神食粮,仅仅供大家观赏远远不够,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引导学生认真“品尝”“吸收”,将精神食粮切实转化为支撑全面发展的“营养”。怎样才能让学生“吃得好、吃得饱”呢?我们召开了学生代表讨论会,展开问卷调查和个人采访,最后形成了“长廊思政”的具体实施方案。
方案一:当授课内容与长廊展窗的话题可以对应衔接时,师生可以去长廊上课,让展窗话题成为对教材的二次开发。活动形式需要更加丰富开放,可讨论、可辩论、可抢答、可上演情景剧、可就地取材用事实论证自己想要的结论——长廊里每一个位置都可以成为讲台。
方案二:周一至周四下午的课后服务时间设定为“长廊思政每日一课”,话题在展窗里由学生自主选择,主持人也由学生担任,教师可以完全放手。自由开放的环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思维的碰撞不仅可以顺利解决问题,而且有利于生成新的问题。活动时长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可以弹性掌握,活动结束后如果有尚未解决的问题或者有生成的新问题,学生可以以便条的方式贴在展窗。周四是总结时间:一是对本周的思政活动进行评价,二是解决本周展窗内便条留下的问题,三是讨论生成的新问题并拟定下一期展窗需要更新的话题。
方案三:“长廊思政每日一课”的话题也可以不在展窗中选择,学生可以根据时政热点或校园内发生的事情设定新的活动主题。比如,有一次下暴雨,学校的几处排水口被杂物堵塞造成校园积水,正常上课暂时中断,“校园积水我有责任吗”便成为当天的讨论话题。从客观原因到主观因素,从排水设施到环保意识,学生最终把落脚点放在“反思自己”方面。一名学生从兜里掏出一个纸团,手臂抬到眼睛的前方,演示“松手—弯腰”的动作并配有解说:“丢下的是垃圾,捡起的是文明。”我看到许多学生都把身子扭了大半圈,我想他们是在寻找“捡起”的机会,期待“文明”在自己身上发生。
随着“长廊思政”的持续开展,长廊里的垃圾果然渐渐消失不见了。如今,“长廊思政”已经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南端有人忙碌地更换课程话题,北边有人认真地擦拭玻璃,中间那一挂倾泻的藤萝正在欢快地舞蹈……“长廊思政”正在进行着,一幅唯美的图画也在眼前徐徐展开:景美、人美、思政美,美美与共。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成武县伯乐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