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论
从教走到学的路程
北京第一实验学校校长李希贵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文版发布会上指出,什么是学生回到内动力?我们必须让整个学习过程“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但是现在的课程逻辑和教学逻辑,基本还是从知识到技能到学科再到问题。我们必须从问题开始,进而根据问题找到学科、找到知识。在应对挑战、应对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不仅仅找到了学科、找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找到了一种整合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
我们正在推进一个叫“任务学习”的实验。“任务学习”即挑战,让这些挑战“有意思、有意义、有可能”。为什么我们现在还是改不了教的逻辑?因为我们在两个维度上有问题,一个维度是认知的复杂性,我们着重于知识、技艺、技能的层面,即认知的低阶,那么必然在另一个维度——学生的自主性上无法放开。因为前者是零碎知识的学习,无法给学生更多、更长的时间来探索,所以也就难以给学生高认知的挑战。只有在认知的复杂性维度上帮学生解决创新前移的问题,才能在另一个维度——学生的自主性上给学生更多的空间、时间和资源。这才是从教走到学的路程。
新课标实现了两大突破
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在《人民政协报》撰文,新课标实现了两大突破:一是建“目标一族”,让“立德树人”的路径看得见。新课标针对“双基”目标“不见人”的问题,从学科本质出发,追问学科何以立德树人,回答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凝练每门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强调培育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并以此为统领,建构了以核心素养为纲的“目标一族”——课程目标、内容要求与学业质量。二是创“学业质量”,让“课程育人”真正实现。课程思维必然追问的一个关键问题,学生是否学会了?在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中,我们必须追问,学生在学习相关课程之后,是否形成了我们所期望培育的核心素养?要回答这样的问题,课程标准就必须明确“获得了核心素养的具体学业表现是怎样的”?也就是说,要形成能够衡量核心素养是否形成的可评可测的质量标准。内容要求是即教即得的过程性的目标,学业质量是课程所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的可评可测的结果,是该课程的综合性成就目标。
理解学生的学习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萑等在《中小学管理》撰文,教育教学必然要始于对学生学习的了解,并最终指向和归于学生学习的发生。要深入理解学生的学习,就要关注以下四点:其一,要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理论尤为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关注如何基于学生的前经验、前知识来提供支架,从而让学生一步步从学习起点出发来达成学习目标。其二,要把握学生在学习方面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学习偏好、学习速度上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其三,要找准学生的学习迷思。由于学生拥有不同的学习经历和知识储备,因此在学习新知识前,来自他们过去学习和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个性化概念,可能与即将学习的新概念不同,这就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迷思。其四,要确认学生的学习进阶。学习进阶打破了过去将知识隔绝在各个科目、各个课时之间的问题,意味着教师要用整体的眼光选择设计课程内容,将学生对某一主题的所有学习进行统合,并为学生提供发展的、进阶的学习任务,从而使学生有意识将所学知识整合起来,形成整体性学习和思考的习惯。
(伊哲 辑)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