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教师郭迎霞:与学生携手遍历山河
“直到今天我仍然能够回忆起那个下午,秋老虎笼罩下的闷热教室里,我们一起安静听着来自遥远南半球的凌厉风声”。这阵风声,由曾经的学生从南半球“捕获”,经由恩师的手,送到这间十几平米的教室,吹醒所有半大少年的梦。
写下这段话的是青年作家“八月长安”,文中所写的恩师,便是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地理特级教师郭迎霞。
曾经,地理几乎成为“地名”的代名词,似乎记住了一大堆地名,地理学科就可以考出高分。但郭迎霞说,上好一节地理课并不容易。在她看来,地理是物候变化时的春花秋月,是地质变迁里的沧海桑田,是人类活动中的车水马龙,是地球运动中的斗转星移。为了成为更好的地理教师,她基于PBL精心设计课堂头脑风暴、创意图式课堂板书、沉浸式具身体验;她在高中开展地理美育探索,开设“诗画地理”系列课程、践行“大美地理”教学理念……
“当我们遍历锦绣山河,每一处每一角都珍存着我们共同的文化符号,每一幅地图都诉说着动人的故事,爱地理就是爱家国,郭老师的地理课让我们懂得每一寸土地上留下的不朽传奇。”学生徐岩松说。
立志成为一名地理教师
郭迎霞从小就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拥有一个地球仪和贴满墙壁的中国地图、世界地图是很奢侈的事情,而郭迎霞与弟弟、妹妹合住的小屋里就是这样的布置。每当听到或看到一个新奇的地点,她立即会在地图上标注,并坐在地图前有滋有味地想象着这里发生的故事,乐此不疲。就这样,世界地图、中国地图不知不觉印到了她的脑海里,加上酷爱读书,积累了大量笔记和摘抄,慢慢地,她成了同学口中的“小博士”,在各级各类知识竞赛中屡屡小有收获。这种成就感,使她对地理学科充满了兴趣,1987年在大学志愿填报中,郭迎霞毫不犹豫地填写了地理教育专业。
大学时期,郭迎霞十分珍惜学习机会,每年都获得奖学金,还是系女生部部长、系女子足球队队长等。由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1991年她荣获哈尔滨师范大学优秀毕业生称号。
郭迎霞经常在课堂上引用作家福楼拜的话:“教师和学生都是旅人,由我来指点方向,然后我们一起同行。”她认为学生是一个个具有独立人格、值得尊重的个体,师生之间应该是同伴、是朋友。这样的认识,来自郭迎霞大学时期的两位老师。其中一位是教世界自然地理的张毅老师,张老师课堂上惟妙惟肖的板图板画,让人感觉世界仿佛就在他的手里,那种畅快淋漓、深入浅出的讲解,每每都让郭迎霞啧啧称赞。惊叹过后,她暗下决心苦练“三板”基本功,以后也要像张老师一样,带领学生在课堂上神游世界、“走遍”中国,这也成为她未来研究地图的萌芽。
另一位是教地球概论的徐淑梅老师,这是一位刚刚毕业、颜值与实力并存的“女神”,郭迎霞为徐老师温婉含蓄、典雅大方的风采所迷住,她们不知不觉中成为无话不说的好朋友。徐老师单薄的身体扛着重重的望远镜,在深秋的寒夜中笑意吟吟地等着学生一起观察月相,那个镜头让郭迎霞至今难忘。从徐老师言传身教中,郭迎霞明白了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学科,只有直指鲜活生活、直面真实世界的地理教学,才是有生命的。
同时,郭迎霞也学到了徐老师的“独门武功”。学生沈邹桐这样描写郭迎霞的“武艺”:“中秋节夜里,云层中一轮明月依然。几年前教室黑板上月相成因图竟如此清晰地浮现眼前:霞姐拿着红笔和黑笔旋转、解释、演示,日地月系统辉煌的蓝图被浓缩于指尖。”这正是因为徐老师当时在课堂如此化繁为简,将日地月宏大的蓝图尽收笔端的传承,所以每当郭迎霞讲到月相,都会向学生饱含深情地提及这段情缘。
十年沉淀迎来地理教学的春天
带着为地理教育奋斗的理想,郭迎霞来到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校任教,这一教就是24年。
当郭迎霞满怀憧憬和理想来到学校,等待她的却是地理学科取消高考的消息。职业生涯最初10年,却遇上了地理教学“漫长的寒冬”。郭迎霞没有消沉,她一直坚信学科本无大小,只要努力终将成为有特色、有风格、勇创新的教师。
从1993年起,郭迎霞与计算机教师一起学习制作教学课件,研究计算机辅助教学,1994年《洋流》一课获黑龙江省教学大赛一等奖,成为省内第一个将多媒体与教学巧妙结合的典型案例。每一节课,为了科学严谨、生动而富有美感地展示地理学科的独特魅力,郭迎霞制作课件可以熬到半夜甚至更晚,每次课前还在修改,课后也要继续完善,这种习惯保持至今。
大学时代打下的基础,不知不觉成为郭迎霞的教学特色和标志。1995年她双手炫画世界地图震撼全场,在全省首届“三板”基本功大赛中荣获第一名。为了不断提升自己,1995年郭迎霞考入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攻读研究生,她边工作边读研、考托福,1997年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成后,她在学校率先尝试双语教学,承担的国家级示范课《彗星殿堂》在央视播出,现在双语教学已成为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组的特色。
从1999年开始,郭迎霞在学校创办了“前进星河”天文沙龙,带领地理组开设以天文为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创建了哈尔滨市第一个天文科普基地;她结合地理教学内容和国内外大事件及地理纪念日,与组内教师精心设计了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如千人签名迎接地球日、“我爱我家环保系列”等,这些活动成为学校研究性学习的一张张名片。
一直以来,郭迎霞的生活与书籍分不开。她读的内容很“杂”,不仅重点读专业书籍,还广泛涉猎心理、艺术、哲学、教育、人文、旅游等方面。郭迎霞认为,教书人应该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修身,读书致远,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生活在书籍中的人,书籍是课堂的根基,读书能指明前进的方向。
终于,经过10年积淀,2000年高考恢复地理学科考试,郭迎霞迎来了绽放的春天。
刚刚恢复高考的地理学科发展欣欣向荣,但也面临教学中没有合适的图册而影响教学效果的问题。由于郭迎霞对地图特有的敏感,在教学之余,她围绕地图教学和地理空间思维做了大量而深入的研究。从2002年开始,她深耕地理图像和空间教学研究,主编开发出一系列地理图像系统教学资源,出版发行著作20余部,在全国各地中学广泛使用。郭迎霞在课堂教学中一直注意学生空间思维的培养,结合自身优势,将“三板”教学逐渐演化成她的“绝活”,能把各种各样抽象的现象变成直观形象的图式,利用地理学独有的语言,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世界就在我们眼前”。这些精准适恰、充满美感、图文并茂的板书背后,是郭迎霞课前的精心设计,她在黑板上反复练习,从图文的内容、大小、版式,粉笔的颜色,书画的时机等,都一一作出精准规划。她指导学生参照板书在笔记中插入图表,让笔记成为独创的学材,成为学生获取地理知识、技能的重要源泉。
“三板”教学也奠定了郭迎霞空间研究的基础,“以图明理”成为她的教学特色之一。郭迎霞找到了一条比较清晰的专业发展方向,也完成了从教书匠到科研型教师的转变。
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自己
在教学生涯中,郭迎霞越来越深刻意识到,做一名教师,要上好一堂精彩而独具风采的好课非一日之功,一名教师需要用一生来备课,用一生的时间来完善自己,每节课都是公开课。
地理课堂教学虽不容易,但只要明确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意义和价值,把握学科独特逻辑和学科价值,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就能找到地理学科教育的原点。郭迎霞曾这样概括地理: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大自然是地理学研究的最基本内容,人地关系是地理学最本质的思想,人地和谐是地理学科的大美之所在。
2010年受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霍益萍邀请,郭迎霞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举办的聚焦课堂活动,她上了一节公开课:《城市空间结构》(湘教版)之“区位”。这节课确立了郭迎霞的教学风格,以跨学科整合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大问题,提供大空间,呈现大格局”。教学以空间为依托,以时间为轴线,以城市的发展史为线索,跨越时空,采取史地融合重组的教学方法,选取了不同历史阶段7个典型城市,借时间维度展现城市演化史,探讨古往今来人们如何追求并创建“更美好的城市”,使学生感受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给学生一个丰富、完整、全面的认知体验。由此,跨学科、追求大美地理的思想在郭迎霞的教学中生根发芽。
此后,郭迎霞在课堂内外积极推动跨学科整合的课程。在她的主持下,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地理教研组先后开设了《诗画地理》《霓裳羽衣》《道听途说》《环球扫描》等跨学科选修课,其中“梦回江南”“印象山歌”“丝路千年”“蜀道难”等课题与语文、历史、音乐、美术等学科教师合作,打破了学科界限,使知识多层次、多角度、立体化展示,让地理故事中闪耀的人性光芒美不胜收。
一节好课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学生
2015年,郭迎霞来到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任教。在更广阔的平台上,她要努力找到发展的新方向。
经年的教学经历,使她再一次回到原点追问“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学科本质”“教师的责任是什么”“怎样培养人”“什么样的课堂具有生命力”等一系列问题。
在思考和实践中,郭迎霞把教学重点从关注自己转到体味学生,从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师自身转到关注学生的发展和学生的收获,将教学思想定位为生命化教育。她认为,教育因生命而发生,正是每一个生命的独特、丰富、多样,才使教育变得富有魅力。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