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英〕尼古拉斯·费恩借由询问探索真理
随看随想
《尼采的锤子》这本书由哲学家来介绍不同的思维方法和思维工具,本文介绍的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说,提问题时尽量简单扼要,要承认自己的无知,从询问出发,通过对话构建出一套有逻辑的论证,从而向真理进发。询问不是为了获取答案,而是为了唤醒独立思考,获取自我对世界的认识。身为教育者,很容易被自己所教的学科和知识点淹没,这时候回到苏格拉底,也是唤醒自我的一剂良药。(杨赢)
————————————————
苏格拉底是个天生的思想家。他可以赤脚在雪地上深思数日,或者就像有一次正要走进朋友住处之际,却停在门槛上数小时之久,安静地沉思哲学问题。由于体格强健,苏格拉底早年还是一名士兵,而且自诩酒量很好。他70岁时过世,留下两个小孩,其中一个显然仍在襁褓之中。苏格拉底也因其貌不扬而闻名。曾有一位善于相面的旅行者告诉苏格拉底,他拥有一张足以犯下任何罪行的怪兽脸,结果这名哲学家回答道:“你真是了解我啊,先生!”其他的人可能宽厚一点,像年轻美男子亚西比德,便将苏格拉底比作丑陋无比的赛利纳斯(希腊神话中酒神狄奥尼索斯的养父,快活的大肚子老人,是森林诸神的首领)雕像,可以像它那样公开展示其内在美。亚西比德显然认为这样说可以讨好苏格拉底,结果不过是证明了希腊人脸皮之厚令人自叹弗如。
如果有什么能弥补他的外貌上的不足的话,那就是苏格拉底不管在什么场合出现,都能充分带动谈话的效果。他会请对手考虑到他年纪已大,提问题时尽量简单扼要,以免他摸不着头绪。苏格拉底担心的倒不是自己,反而是围观的群众能否专注。一般人若要充分受惠于他的思想,必须学会如何倾听。该全神贯注的是答案与问题的内涵,而非仅对其华丽的辞藻赞叹不已。对今天的辩论家而言,如何借问题表达个人立场已是一种为人熟知的辩论策略;但苏格拉底之所以被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创立者,并不是因为他的修辞之术。苏格拉底的目的不仅在于赢得辩论,更在于发现事物的绝对真理。他认为人活着应该不断追求真理,即使犯错而输掉辩论亦不能改变初衷。苏格拉底并不习惯输掉辩论,但有几次他的确承认进退两难,虽然辩论到了最后,苏格拉底像一开始那样极力宣称自己的无知,但对手也同样感到困惑不已。
像苏格拉底这种只手即可推倒传统观念华厦之人,说也奇怪,做人处世竟如此谦虚。他和辩士不同,不仅不收取学费,甚至还宣称自己无法胜任教学工作。现今,质问时单单批评他人想法,却拒绝表达个人立场者居多。这方面苏格拉底则相当直率,毫不隐瞒个人的观点——一种他所声称的无知。正因这种直率承认自己无知的态度,戴尔菲宣称他是整个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倘若如苏格拉底所言,他唯一所知之事即是他的一无所知,但这并未使他放弃陈述自己的意见。他的谦虚态度常带有讽刺意味,对他人才智的赞扬通常是挖苦居多。然而更深一层来看,苏格拉底的谦虚反而显露其为人正直之处。既然主张我们应“依循论证的推论脚步前进”,那么对于未加论证前的任何想法,若提醒自己不要过分武断,也完全说得通。这表示对于某项意见的支持或批评,完全保持客观的态度。
苏格拉底当然有自己的行事风格,也信奉一套复杂的哲学体系,但他并不因而认为真理只属于个人——好比可随意传授的独创论点一样。更恰当地说,真理乃内在于世界和人心,只要经由合理的询问即可抽丝剥茧加以取出。因此,苏格拉底并不像其他辩士一样,把自己吹捧为智慧的大宝库,反而自比为催生真理的助产士。实际上,他经常询问一些公认的专家有关正义、勇敢或善等概念的定义。过程中,我们这位哲学家不断添加一些无关痛痒的评论,然后和他交谈的人也如念咒般不停回答:“没错,的确是这样,苏格拉底。”每次论证就这样一步一步地建构起来,细节既冗长又沉闷。接着,苏格拉底会增加问题的含金量,直到找出某个对方会接受的想法——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却和交谈者原本立场不一致。然后他又会进一步提问,直到某个可以接受的定义成为彼此共识为止。对于这种质疑方式,一般人的反应通常会惊讶于苏格拉底的智慧,而不会因其玩弄语言伎俩而发怒。这里有两点必须承认:一是希腊人谦恭有加,另外则是苏格拉底并未留下任何成文作品——他的思想都是通过他的优秀学生柏拉图的对话录才得以流传下来。
对方的论点一旦出现错误也无法重来,因为苏格拉底从不让别人暂时接受某个论点,或对不相信的话题加以争论。根据苏格拉底的说辞,这是由于他的方法包含了一种道德成分在内。他关心的不是别人“可能”怎么想,而是他们的真正想法是什么。哲学的目的在于提升心灵层次,而不只是锻炼形而上的思考能力。实际上,他更希望对方不要只会复述事先准备好的答案,生搬硬套那些从所谓专家那里学到的知识。他说:“书本,无法回答任何问题。”无论专家或书本,苏格拉底的态度完全一样——死记硬背毫无作用,必须学会独立思考才行(或许唯有如此,苏格拉底论证时才更容易说服他们)。苏格拉底的方法不仅试图发现人类“本质上”应如何生活,它更要大家牢记足以指引生活的正确方法。
每个有思想的人,经常会自问其行动目的、动机为何,甚至包括背后有哪些信念支持。苏格拉底进行的这种询问会导出一种最为普遍的真理——它可以被称为“较为整体的认识”。然而在日常生活中,自问我们自己的整个世界观的基础为何,对实际的人生帮助其实并不大。对自我与人生方向的掌握是一种渐进过程,生命中任何改变也都立基于过去的种种经验。比方说,如果我问朋友面试时仪容方面该注意些什么,我会希望听到他告诉我去买条新领带或弄个好发型之类,而不是叫我整套衣服换掉或干脆试试别的工作,等等。但另一方面,苏格拉底方法立基的论点在于:真实无误的世界观不应该会有他所发现的矛盾。若是立论前后能完全一致,那么就等于找到了真理。或许我们已不再相信只有一种“正确的”世界观,而且大多数人也认为,各类信念间之所以存在某种程度的不一致性,这并不意味着无知,而表明世界并不必然存在绝对真理。然而,如果我参加面试是为了应聘一份保险公司的工作,但我个人却喜欢披头散发或穿鼻环舌环,要符合一致性的要求便是说,要么彻底改头换面,不然就另谋高就。如果心存侥幸依然故我,却奢望面试成功,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也都显示出了我对世事的看法具有偏颇的那一面。
(选自尼古拉斯·费恩《尼采的锤子:哲学大师的25种思维工具》,黄惟郁译,新华出版社2019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