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院校应积极呼应“师范热”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师范院校在承担教师教育的重任中发挥着主力军作用。近年来出现的“师范热”现象也是师范院校担负教育振兴时代使命的正向反映,但现在还不能说师范院校对“师范热”已经完全做好了准备。教师教育是社会性系统工程,师范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还需要积极与各级地方政府、研究机构、中小学深度协作。面对“师范热”,师范院校在学科建设、培养模式、培养路径等方面应该有哪些应对举措呢?

    在学科建设上,师范院校需要正视自身教师教育学科建设的不足,坚守“师范大学”的初心。师范院校所有学科建设不仅是围绕“学习者”,更重要的是围绕“造就良师”的主业,要努力构建包括子学科间深度交融、立体联动、内向生长的“大教师教育学”学科体系,强化学科体系内部的互动与融合。具体而言,就是推进“三层学科整合”,包括作为学科核心的教师教育学,作为基础学科的教育学心理学、专业知识及与之相关的通识学科,以及作为实践操作性学科的学科教学论、教育技术学与中小学综合育人学科的融通共生,这是重振师范院校比较理性而科学的思路。

    在培养模式上,一是要建立系统的教学实践制度体系,严格规范教学实践环节。首先,建立制度体系,增加教育实践类课程学时;其次,统筹安排本科和研究生阶段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系统设计“项目化研习”任务,促使“见习、研习、实习”一体化及教师教育和实践生活紧密结合;再次,根据学情,以问题为导向,灵活开设应时、短小、专题式“微型课程”,及时高效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技能;最后,按照高标准确定校地合作的实践基地,保障高质量的教学实践贯穿师范生学习始终。二是建立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的开放协同培养机制。利用“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模式,充分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培养机制落地发挥强大推动力。首先在师范生的培养上,打通高校与基础教育的壁垒,师资互聘,更加便捷地做好卓越教师的职前奠基工作;其次,高校教育学科类教师到中小学兼职任教,可以把高校优质资源和最新研究成果转化为基础教育成果;再次,地方政府与高校共同设立“中小学教师教育培训基地”,建立支持教师终身教育和专业发展的新平台;最后,建立机制做好教师职后培训,包括构建以继续教育体系为依托,设计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层次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方案等支持体系。

    在培养路径上,课程设置要重实践、成体系、相衔接;教学方式要有创新、多样化。首先,育人目标要变学科本位为能力本位,把培养适应基础教育的应用型人才作为根本的培养目标。其次,课程设计应由学科取向转向实践能力取向,紧密对接未来教师的真实工作需求,把包括师德在内的职业素养、学科知识素养、学科能力素养、职业心理素养等教师素养培养嵌入课程结构体系中,突出教育类课程的主体地位。再次,教学方式应以大幅度增加模拟课堂、现场教学、情境教学、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以问题为导向,推行案例教学,一改过去的“学后再用”为“边学边用”“以用促学”;此外,还可多元灵活采取合作学习、质疑答辩、参观游览、调查访谈等传统教学形式,探索“慕课”、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信息化教学方式,通过教学方式的创新,着力提高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作者系湖北师范大学教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