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观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河北省石家庄市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的路径探寻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是基础教育教学领域的最高奖项。为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成果的示范引领作用,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教育部在全国遴选了60个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河北省石家庄市通过层层申报和审批成为首批示范区。一年半以来,石家庄市坚持“转化、融合、赋能”的指导思想,克服疫情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积极探索成果推广应用的实践模式和区域表达。归纳起来,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尝试。

    创新体制机制。石家庄市成立了由市教育局局长亲自挂帅的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通过推荐和选聘,集中了行政、教研、学校优势资源和力量,以市、县(区)、实验校组成三级管理体系,确定了各级工作要求和任务;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统筹牵头,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具体协调,各县(区)教育局、教研室具体落实,三级联动共同形成和完善了《石家庄市国家级教学成果示范区建设方案》。

    明确目标方向。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的目的,在于通过学习和转化优秀教学成果改进和提升区域教育教学质量。为保障示范区建设成效,对于市、县(区)、实验校三级管理体系,我们明确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我在哪儿”。要求实验校厘清现状,并总结归纳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二是“我去哪儿”。在深入分析学校现状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和实施目标。三是“我怎么去”。依据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的内容,将研究和实施目标细化、分解为具体步骤,形成各校的实施方案。

    聚焦实施路径。教学成果推广的关键是落实,落实的关键在于抓实过程。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周期为3年,依据推广方案我们确定了每年的推进主题:第一年是强化学习年,第二年是深化研究年,第三年是固化成果年。年度主题的确定使各级主体在推广工作的谋划和落实上目标更加清晰,继而形成了相应的细化环节、分解任务及与之相应的工作要求,所有过程和路径都指向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成果推广的3年整体目标。

    强化问题驱动。教学成果的本土化过程就是成果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层层深入解决学校发展瓶颈、困惑和问题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强调实验校首先要摸清现状、梳理短板、厘清问题,然后将优秀教学成果的理论、方法、措施、做法与短板、问题相结合,寻找解决策略、思路和途径,以问题驱动成果的转化和赋能促成成果推广的自觉性和内驱力,发挥优秀教学成果对区域教育发展的促进作用。

    创建推广文化。成果推广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相应体制机制的建设和运行,还需要创建相应的推广文化,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才能助力推广过程的顺利和流畅,保障成果的落地和生成。除了制度文化,推广文化还包括三级管理的共生文化、项目组织的共建文化、实验校成员的共赢文化、研究过程及成果的共享文化及项目攻关的众筹文化“四共一众”文化体系,且在推进中注重文化、专业、行政的引领。

    坚定攻坚信心。在推进的起始阶段,我们感受到来自各方面的观望和迟疑,这源于对成果落实的不确定和实施过程的不清晰,也源于对成果推进中困难的畏惧和失败的逃避。针对这种现象,我们提出了“直面问题、攻坚克难”的策略。首先,强化实验校管理干部干事创业的信心,鼓舞斗志;其次,在过程中明晰环节、加强交流、培树典型、及时表彰,体现正向激励;再次,重视关键事件、关键人员的作用,保持团队良好精神状态和攻坚意识。

    丰富资源保障。石家庄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的建设工作。首先,为项目顺利推进提供了经费保障。2020年,在全市疫情防控任务艰巨、财政收入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增设成果推广示范区建设经费100万元,用于成果学习、专家指导、调查调研、教师培训、校长研学等,强有力地保障了成果的推广。同时,各区(县)、实验校也积极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保障项目实施。其次,专项设立省市级研究课题。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2021年度省、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申报指南中分别设立了“国家级教学成果推广专项课题”20项和50项,提升了研究的规范性和系统性。再次,拓宽交流渠道,促进成果推广。与省市教育期刊合作,通过出专刊、开专栏等形式促进项目成果交流和推广。

    经过一年半的努力,石家庄市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建设已初见成效,100所实验校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教育教学改革的先锋,带动了区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作者系河北省石家庄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