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所思从馆藏文化中汲取育人力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必然有众多特色鲜明的博物馆,而这些博物馆除了自身的文化特色外,还会定期举办外来文物的展览,甚至还会将外来的馆藏文化与自身的特色文化进行对照、融合,以此来提升自身馆藏文化的多样性和品质性。学校可以凭借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结合学校的育人目标,让“五育融合”独具特色。

    拓宽学校教育视角。馆藏文化是学校教育在社会层面的有益补充,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附近的馆藏文化就非常丰富:有表现二十四伎乐的永陵博物馆,有呈现“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杜甫草堂,有展示“太阳神鸟”的金沙遗址,还有经常举办主题临展的省、市博物馆,以及成都理工大学恐龙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等高校博物馆。这些博物馆与学校距离都不超过5公里,学校将课程和活动与馆藏文化进行整合,实施更有价值、更有品质、更有内涵的教育

    丰富学校课程体系。高质量的学校发展需要高品质的课程支撑,馆藏文化可以丰富学校的课程内容,让学校走向“文化兴校”的发展道路。作为优秀的课程载体,利用馆藏文化并非简单组织学生去博物馆走一走、看一看,而是需要有意识地将馆藏文化的精华内容与地方课程进行整合,形成具有鲜明教育意义的文化课程。课程建设需要有明确的目标、计划、内容、实施、评价等,让馆藏文化指向育人生成。

    学校应该如何利用馆藏文化,在哪些方面进行关键突破呢?

    衔接知识,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基于一定方向进行教学实践:一是选择主题,将馆藏文化与学科知识融合,对教学内容进行剪辑和统整;二是通过优质课的展示和观摩,分析教学追求、组织形态、融合水平等要素。比如,历史教师设计的“从全球视野观照魅力金沙——看‘太阳神鸟’飞向世界”一课,目的是通过挖掘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馆藏文化资源,让学生深入学习瑰丽的金沙文化和古蜀文化,了解四川及成都深厚的人文历史,认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格局,从而进一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课程以“太阳神鸟”的图案设计作为贯穿线索,按照“探寻天府文化根脉源泉—中华文明多元一体—世界文明美美与共”的思路,将金沙遗址与三星堆文明结合、博物馆的“太阳神鸟”与古代世界范围民族的太阳崇拜结合、“太阳神鸟”与第三十一届世界大运会“蓉火”火炬设计结合,将历史知识、美育欣赏、古代人民的劳动创造等相关知识融为一体。

    推行研学,开展综合实践活动。馆藏文化的体验不仅要在课堂上,还应该在特色鲜明的博物馆里。只有在参观基础上进行切身体验,才能让教育产生更加鲜活的效果。学校开展了“走出学校、走进博物馆”行动,总结出一些具体经验:一是组织形态丰富,将学生的集体研学与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的差异作业相结合;二是活动目的明确,需要针对当前“五育”中薄弱的一环,通过任务驱动进行提升;三是活动过程完整,研学活动结束后还应该开展成果汇报、展示、评价等;四是活动序列安排合理,学校应该分时间、主题、年段等进行学生研学的安排和体验,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上进行可视化展现。集体性的馆藏文化体验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对家乡的热爱、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理解,形成劳动创造美的体验,增进“五育”发展的广度和深度。

    统整特色,促进历史现实贯穿。馆藏文化体现了历史与现实、地方与人文、知识与情感的高度融合,为了实现历史与现实的线性贯穿,学校要对馆藏文化进行分类,了解教育资源在当地馆藏文化中的大致分布,通过分类让学校的教育指向更加明确。学校还要与博物馆联合进行文化研究的共商共建,可以将馆藏文化纳入校本教材,为学校提供看得见、摸得着、可供实施的教育资源。比如,学校编写的《成都文化地标之旅》校本教材分为8章,每一章分为5节,介绍成都具有特色的地标文化:“穿越千年的探寻”武侯祠、“子美诗意栖居之地”杜甫草堂、“道家的心灵净土”青羊宫、“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人民公园、“复活在艺术中的狂欢”永陵、“一醒惊天下”金沙遗址、“结庐在人境、禅影空人心”文殊院、“斜晖脉脉水悠悠”望江楼等。每章节结束后,学校安排包含综合实践的主题,用项目式、表格化等呈现活动的课题名称、参与人员、实践时间和地点、拟解决的问题、课题设计方案、具体实施步骤、得出的结论和收获等。

    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学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区域优势,统筹优质社会资源,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汲取综合育人力量。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