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我的“地理之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出生到30岁,改革开放初期闻名全国的“小香港”石狮镇是我的主要生活驿站。我在那里长大,除了被送到祖母家生活了半年多,即使16岁到福州求学,20岁到晋江一中工作,我都未曾远离故土,寒暑假、周末总是像候鸟一样如期迁徙。

    流淌在我生命里的石狮镇,更多是大街小巷的空间方位感。记忆那样美好,留在记忆深处的石光中学生活是轻松惬意的,没有学习的压力,课堂上老师很慈祥。我们很“调皮”,课间在操场上学骑自行车展示车技,课外活动到军垦农场务农把稻田里的水稻当草拔了……

    不经意间上了高中,为备战高考参加了学校培优班的层层选拔与竞赛比拼,但怎么也想不起努力学习的细节,或许正是放松的心态让我就这样考入了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系。

    地理系办公楼高大的石柱,图书馆前的绿荫石凳,天刚蒙蒙亮的操场上跑步的同学与广播里的歌声,总能让人心情澎湃。沿着长安山上古老建筑的石阶敲着碗碟奔向食堂的79级同学让教授摇头不已。在教授的引导下,在浓郁学习氛围的熏陶下,我们慢慢培养起一副“学术的样子”。只是我们太年轻,有时玩得无拘无束显得不够稳重。

    1983年7月毕业,我被分配到晋江一中。

    11月,晋江县(当时还不是晋江市)地理学会暨晋江县地理校际教研组让我上一节观摩课,执教内容是首次进入高中课程的《高中地理》上册《地球的内部圈层》,班级是晋江一中高一年级。我精心准备,自制教具,课堂受到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不足之处是带有石狮腔调的普通话。

    1984年春,学校安排我任教高三文科班,承担高中地理下册的教学任务,该教材首次纳入高考范围。于是,我被吸收进了晋江县地理学会,接着跟随前辈走遍了晋江县的山山水水,参加了各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好像就这样慢慢成长了。在后来组织教研活动时,我总愿意为刚入职的教师创造开设公开课的机会。也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能够尽己所能为新教师的成长搭建平台。

    1991年,当我结婚生子后重新归队时,却迎来了地理学科的“寒冬”。地理科目不纳入高考,只是作为会考科目。自此到2000年,我开始了年年教高一、年年抓会考的教学生涯。

    或许有的教师面对此遭遇会选择离去,但教育的理想与信念让我相信地理的春天会重新到来。在此期间,我完成了6项工作:做了3年班主任,班级被评为泉州市先进班集体;助力晋江一中在参加福建省组织的第一次会考中成为全市唯一一所学生成绩全部“合格”的学校;地理学科会考及格率100%;1990年开始担任学校地理学科教研组组长,连续3年被评为先进教研组;以“选青(即选拔参评高级教师的40周岁以下青年教师)”身份参加高级教师职称评聘,并在2000年成为泉州市职称评选工作评委,连续参与相关工作至今;1996年担任晋江市中学校际地理教研组组长、晋江市地理学会理事长,开展了大量教学教研工作,积极组织观摩课、说课、评课活动,开展教学创新说课评优活动和教师教改论文、学生地理小论文评选活动,随时为晋江市青年教师开放课堂,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与此同时,我以泉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中学地理学科指导组成员身份,组织制订了晋江市地理课改实验方案和具体实施计划,推动晋江市地理课改实验进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的教育生涯又迎来了新使命、新征程——地理学科以新颖的形式再次进入高考。我随晋江市教育局组织的高考文综考察团参加了在杭州市举行的全国高考研讨会议。

    “地理之春”来了。从此,我开始连续7年在高三任教、连续7年担任高三文科综合备课组组长,从晋江市学科带头人到泉州市学科带头人,再到福建省学科带头人。

    2008年2月,我被任命为学校教科室主任,开始着手组建教科室。多年来,从中心听课到课堂教学录像,从“青蓝工程”到赴磁灶中学支教,从问题教学到课题研究,从教研组长培训到教研论坛,从专家引领到校本培训,从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到校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研训,从名师培养到对外辐射,教科室从无到有发展起来,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了更好的平台,教师的师道传承有了时空的对接。后来,我们的教科室被评为“全国中学优秀教科室”。

    2012年12月19日,是晋江一中建校60周年校庆的日子。60年桃李满天下,我引以为傲的是这60年中有我29年的耕耘。就好像在昨天,踏着泥泞小路来到你身边,从1983年开始,那些教学上的青涩岁月,也是激情燃烧的岁月,曾在石鼓山上三间有地下地震监测仪器仪表的平房里与学生一起学习如何进行地震监测、如何编辑地震简报,曾带领学生参加全省地质夏令营活动……

    一批批教师与我一起成长,这是我最感欣慰的一点。未来的日子,学校的辉煌,需要更多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唯愿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挑起教育教学的大梁,为晋江一中、晋江教育乃至地理学科的发展贡献方法、贡献智慧,创造新的“地理之春”。

    (作者单位系福建省晋江市第一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十本书以书为梯 因事而长     下一篇:漫画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