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助手”,我需要你的帮助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生王淳规则意识不强,只要班级有集体行动,比如做核酸、出操、用餐时,他就会离开队伍。为此,我总是把他带在身边,告诉他“时刻在我一伸手就能摸到你小脑袋的地方”。这给了王淳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在老师心目中是“特别的”,他很“享受”这种待遇。

    王淳的规则意识不强还表现在上课插嘴,用桌椅板凳或者文具制造噪声。起初,我只是向家长反馈孩子的在校表现,几次下来效果并不理想。问题出在哪?一次,我向王淳妈妈说起孩子抢同学文具、划伤对方脸的事。王淳妈妈不禁说道:“平时道理不知道与他说了多少遍,今天非痛打他一顿才行!”我瞬间意识到以往沟通效果不佳的原因——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只会批评甚至打骂,久而久之孩子有了“免疫力”。于是,在以后的交流中,我不仅反馈孩子的表现,而且会给予家长一些方法上的指导:比如有话好好说,明确告知孩子应该如何做,而不仅仅是发泄不满情绪;比如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家务,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比如培养共同的兴趣爱好,通过一起做事、一起游戏增进亲子感情,提升生活的幸福指数。

    我的另一个办法是请王淳做“小助手”。他坐在第一排,距离讲台很近,我时常喊他“小助手,快快来帮帮老师”。一次,课后服务结束前,我对王淳说:“一会儿请你帮个忙哦!”我边说边指着讲台上的一摞本子朝他示意,这是我和他的默契,他知道一会儿就该帮我搬这摞作业本了。结果直到离开教室我都忘了喊他,他一副很受伤的样子跟在我身后:“老师还搬不搬作业本呀?”我恍然大悟,立刻拥抱了他,表扬他责任心强。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触击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细致和耐心,谁就能获得成功。”或许一开始我们常常因为无计可施而焦头烂额、深感痛苦,但与这些“特殊学生”相处,不正是放下所有看法与无奈,用真心换真情的过程吗?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昆山市玉山镇同心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