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需要真“工作”
因为工作关系,我平时经常到各地职业院校调研、参访或评估,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看得多了,常常会感叹许多学校在特色发展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各种“名师工作室”“技能大师工作室”“名班主任工作室”“名校长工作室”“名教授工作室”等令人目不暇接。但在欣喜之余,我却发现一些工作室处于“非工作”状态,轻则落满灰尘,重则关门上锁,只有客人参观或领导光临时才开门迎客展露真容。
对此,虽然本校的“局内人”早已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但作为“局外人”的我仍然感到非常痛心,不仅因为大好资源被闲置浪费,还在于这种形式主义做法背离了教育初衷,既会对教师产生负面影响,也会对学生形成误导。
曾几何时,能够拥有一间单独属于自己的工作室,并被冠以“名校长”“名师”“名班主任”等前缀和头衔,曾是许多教师梦寐以求的理想,甚至是毕生奋斗的目标。然而,心想事成以后,为何却让工作室长期“停摆”?带着这个问题,我对话了许多同行,个中原因令人深思。
一是名不副实运转不了。客观而言,绝大多数工作室的建立经过了严格筛选和资格审查,相关负责人确实具备创建和运营工作室的资格和能力,但其中也不乏鱼龙混杂和滥竽充数者。部分地方或主管部门在评选中重形式、走过场,事实上造成了各种工作室满天飞。也有部分学校出于激励目的,或是应付上级检查需要,在校内滥建工作室、随意封称号,造成这些工作室空有其名,实际无法运转。
二是力不从心疲于应付。我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工作室负责人确实非常优秀,不仅专业过硬、业务精湛,而且也有较强的组织号召能力,创建工作室不仅名副其实,而且在业内影响力很大,可谓实至名归。然而,“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正因为这些负责同志能力强、名声大,不仅在校内要“勇挑重担”课务繁重,而且还经常外出讲学,两相叠加,分身乏术,只能“舍鱼而取熊掌”,让工作室关门大吉,长期闲置。
三是孤军作战难成气候。组建工作室必须有数量充足、结构合理、专业跨界的师资团队作为坚实后盾,否则仅凭工作室主持人“光杆司令”孤军作战,很难有建树,也难以长远发展。而在现实中,在同一所学校招募合适人选普遍存在较大难度,从企业吸纳或跨校聚合同行“友军”更是难上加难,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一些工作室僵死于人才瓶颈。
四是资源短缺不能持续。除了人才瓶颈,资金短缺和缺少项目资源也是造成工作室不能正常“工作”的重要原因。综观各级各类工作室评选,主管部门或举办方大多“只给荣誉,不给资金”(少数评选象征性奖励微量“启动资金”),哪怕“责成”学校承诺拨付专项资金支持建设,却普遍疏于跟踪考核管理,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许多工作室仅有“一次性”投入,而难有持续支持。对于许多职业院校来说,因为校企合作不够紧密,普遍缺乏来自企业行业的项目支持,这也造成工作室成员因为没有目标而难以聚合,研发工作因为缺少项目而难于开展。
工作室制是现代学校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职业院校“三教”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抓手。只有保障工作室的健康良性运转,才能使各类工作室充分发挥示范、引领和辐射作用,真正成为优秀教师展示才华的舞台、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验基地。一方面,学校要解放思想锐意创新,深化“三教”改革,推进项目化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让学生在“做中学”。另一方面,学校要善于整合办学资源,根除“鞭打快牛”等导向,切实为名师松绑,让工作室领衔人能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开展工作。同时,学校要立足长远放眼未来,有计划地持续投入,把工作室培育成“孵化器”,既服务教师专业成长,又创新建设专业团队。
(作者单位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