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教师卢望军:长成一棵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天太冷,她就长成一株雪松;天太热,她就长成一片红树林。在教育的四季里,她经历一切,也享受一切。”在师傅眼中,湖南省长沙市怡海中学教师卢望军是一个在任何环境都能“生长”的人。

    从教23年,“不挑”是卢望军成长的关键词——从乡村到县城再到城市,连续多年开展多学科教学;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小学,学段多次切换;从新浪博客到微信公众号,10多年写了400余万字……她不挑环境、不挑时间,在哪里都在思考,在哪里都在追寻。

    从教:一个浪漫的开始

    当教师,不是卢望军的第一个理想。

    大约三、四年级时,生活在农村的卢望军偶然看到《一千零一夜》,便梦想当一个发现宝藏的考古学家。虽没有成为考古学家,但儿时的梦想滋养了她对历史的喜爱。初中时,卢望军想成为哲学家,虽未成真,但那段痴迷哲学的日子一直提醒她:在琐碎的人生之外有另一种诗意存在;追求生活富足之余,还要努力耕耘心灵的原野。

    初中毕业前的一个傍晚,卢望军独自倚在教学楼外的栏杆上。夕阳余晖中,一切都笼罩在淡淡的黄晕下。这时,她的老师在操场上温柔地唤孩子回家吃饭,母女俩手拉手往家走的身影如此寻常又如此美好,使卢望军特别想置身于这种安静的生活中。

    当教师,的确是卢望军真正的理想。

    20世纪90年代,“工商管理”是热门专业,得知卢望军打算报考师范院校时,身边人都劝她“读商科挣大钱”。当时她还不知道教书育人滋味如何,但已经认定这就是此生的选择。相比“挣大钱”,卢望军更想探寻知识的世界:“当教师的初心就是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我对知识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教师就是带着学生孜孜不倦探求知识的人。”

    1999年中师毕业,卢望军来到湖南省岳阳县杨林高小部,成为一名乡村教师。学校只有五、六年级,她除了教语文还负责音乐、美术等学科的教学工作。工作繁忙、琐碎,但她依旧乐呵呵的。每天去同事家“蹭饭”,她形容自己像赤脚在田野上疯跑的小姑娘,简单、知足、快乐,没有“成长的烦恼”。

    思考:成为一名真正的教师

    卢望军认为自己教学生涯的原点,不是第一次走上讲台那天,而是获得湖南省第四届生物实验创新大赛一等奖的那天。

    在杨林高小部工作一年半后,卢望军经推荐来到杨林中学,在这所乡村中学,她教语文和生物等学科。2004年9月,卢望军接到学校通知,让她参加岳阳市生物实验创新大赛。当时她并不知道这是为省赛选拔选手,就像她不知道自己选择的实验“蚂蚁的通讯”是最难的动物行为实验一样。

    从9月初接受任务到11月底比赛结束,前前后后3个月,卢望军把教案修改了无数次,也试教了无数次。

    动物行为实验之所以难做,是因为动物的行为完全不受人力控制。为了深入了解蚂蚁的生活习性,全家齐上阵帮卢望军捉蚂蚁,大大小小,种类齐全。而她精心饲养,一有空就蹲在蚂蚁窝旁观察。那些小蚂蚁似乎懂得“知恩图报”,十分配合,让卢望军在省、市两级竞赛中脱颖而出。

    这次成功经历鼓舞了卢望军,更在她心中播下一颗不甘平庸的种子。

    2000年左右,博客兴起,人们纷纷涌入平台耕种“写作自留地”,卢望军也常常往返于名师博客中“贪婪”学习。在友人的鼓励下,她于2011年8月18日开始写博客,自此每日一更,写教育故事,写课堂实录,写自己的心思和情怀。更新快,文章好,卢望军的博客迅速跻身新浪“草根名博”行列,有时候一天有几万的点击量。但她怎么也没想到,《治班有招:“魔鬼”是这样炼成的》这篇博文,将她推上了“风口浪尖”。

    2012年元旦第二天,同事告诉卢望军:“你被大咖‘点名’了!”原来,某杂志转载了上面那篇文章,一位知名教育专家看到后撰文反驳她这种将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理解为斗智斗勇的观点。她阅读了那篇文章,发现是转载的文章断章取义引起了这场误会。

    就在此时,有杂志向卢望军“约稿”,让她写文章与那位教育专家辩论,“说不定你一下子就火了”。她拒绝了:“我能写,但不会写,这样缺乏对人的尊重与包容。更何况仔细想想,前辈的理解确实更接近教育的本质。”

    卢望军想澄清自己,便将文章全文粘贴在那位专家博客的留言板。后来,那位专家给卢望军打了一通电话,两人就教育教学聊了许久。

    这件事经过岁月的沉淀,慢慢改变了卢望军的教育观。曾经的她很关爱学生、工作也出色,种种成功让她不自觉形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给予学生爱与帮助,也期待和享受学生的喜爱、感恩或者教学上的进步。而这件事后,卢望军对教育的理解变得更纯粹,不那么想自己能得到什么,对于赞誉,“喜欢,但不再是出发点”。

    聚焦:向文本深处漫溯

    2014年,卢望军通过招聘进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附属小学。第一年暑假,卢望军外出学习。专家分享了许多书,周围人都能积极回应,她却因为无知而有“汗涔涔而泪潸潸”之感。受到“刺激”的卢望军回来后努力读书,包括教育学、自然科学、美学、文学、历史、哲学等,其中对她影响最大的是美学。朱光潜、木心、李泽厚、蒋勋、潘知常……每个人的著作卢望军都读了不少,他们对中西文化的对比分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解读激发了她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卢望军对文本很敏感。从美学出发,她开始关注历史文化中的“人”,通过阅读大量通识类著作,她粗略把握了传统文化的脉络,也因此找到了专业发展的两个方向——文本解读、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本整合研究。

    在文本解读上,卢望军追求“深邃”。她认为这是对信息时代思考浅层化的拨转——“信息爆炸既可能提供丰富的知识,也可能导致思考的浅层化,并最终导致深度思考的缺席”。为此,追求语文课堂的深邃、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便成了卢望军进行语文教学设计的重点。

    在对诗人赵师秀《约客》的文本解读中,卢望军认为“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这两句除了教材解读中隐隐约约透出的怅惘、无奈、焦躁以外,还有一种愉悦的自适,一种深沉的自失:诗人一下又一下地敲着棋子的时候,实际是无所思、无所忆也无所待的。有约不来过夜半,是一段长长的空白,让一切人的活动退场——为这首诗的诞生悄悄地让出了空间。赵师秀这个晚上的这段空白,有一种深深的禅意,空灵,静穆,不容惊扰。

    联系《游园不值》《寻隐者不遇》《雪夜访戴》《五柳先生传》等几篇经典诗文,卢望军发现,“不”是人生的一种常态。不来、不值、不见,“不”的境界,从审美的角度看是瞬间的心灵颤动,刹那的审美发现;用禅宗的说法,是顿悟,是心灵的极度自由;从人生态度的角度看,是简单,是自己跟自己相处。

    卢望军感叹,幸亏赵师秀那天所约的客人没有赴约,才给无数的后来人面对人生种种“不”的勇气和智慧。后来,她在这个解读的基础上设计了《约客》的教学,学生和听课教师反响都不错。据此文本解析而写就的《“不”之境界》一文,还让卢望军意外获得了湖南省首届教师文学奖·散文奖。

    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那么,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什么呢?卢望军以为,是获得一种审美的超功利的生活态度。这种生活态度,是人心里的一处桃花源,一盏长明灯,一叶方舟,载大家渡过人生之海,获得自由。

    卢望军对待文本解读十分谨慎,每次她都要通过大量阅读佐证自己的想法,并且把不同的解读视角尽可能呈现在学生面前,引领学生生发自己的判断与思考。

    艾朗诺《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李泽厚《美的历程》《美学四讲》《中国古代思想史》,孙绍振《名作细读》《月迷津渡》《文学文本解读学》……这些“脚手架”助她与学生一起往高处攀登。在卢望军看来,只有教师静下心来沉入文本的字里行间,在占有丰富资料的基础上调动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进行多角度解读,才有可能窥见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真实意图,才能探知这个文本对于一个单元甚至一个时代的特殊意义,才能在上课时与文本同频共振,而不是貌合神离。

    成熟:追寻“我”的观点

    今年暑假,卢望军整理了两本书稿:一本文化散文,一本初中古诗文课堂实录。写博客8年、开通微信公众号4年,卢望军有400余万字的写作量,从中精挑细选、去芜存菁,两本书选用了约30万字。

    在卢望军心中,写作有三个层次:文采、逻辑、思想。从最初的什么都写,到聚焦语文教学、文本解读、散文写作,卢望军越写越自信,越来越追求文章的思想性和独创性。

    2020年8月,卢望军来到长沙市怡雅中学(现怡海中学),发现许多同事在阅读书目、发表论文、课堂教学方面都远超自己。在师傅的点拨下,她知道自己需要在专业上聚焦、深潜,而走向深处的专业发展,当然需要更高水准的写作和阅读来辅助。

    与此前相比,卢望军的阅读和写作更精准、更系统。在写《朝花夕拾》导读手册时,为了完成3万字,她阅读了十几本相关著作;为了提升诗词教学水准,她读了林庚的《唐诗综论》、闻一多等的《西南联大诗词课》、钱钟书的《宋诗选注》等。她不再追求阅读的快感,而是读难读且必读的书,比如《机械宇宙》《思辨与立场》等能够提高思维力的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