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徐悲鸿:胆略包身有傲骨
徐悲鸿(1895—1953),中国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体系创建者。1917年,任北大画法研究会导师,后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参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出任首任院长。
——————————————————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抗战刚刚结束不久的北平城,虽然山河破碎,但百姓脸上写满的还是胜利的喜悦,国民政府已经开始收拾旧山河,尤其开始整顿教育。第二年秋天,北平艺专开学了。学生侯一民(后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拿到了一张入学登记表,其中有一栏:我的志向。学生填农填工填商的都有,16岁的侯一民当时也没什么大志向。开学典礼上,北平艺专校长上来就说:“我看了你们的志愿,为什么没有一个人填写我要成为一个中国的大画家,一个顶顶了不起的大画家?”
校长叫徐悲鸿,他自己就是一个“中国的大画家,一个顶顶了不起的大画家”。其实,除了绘画本身,徐悲鸿一生的心愿就是培养“大画家”。正因如此,作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对学生的期待较高。
徐悲鸿有8年的留学经历,遍览西方名作,对西方绘画体系了然于胸,但又从未忘记传统。
在美术教育方面,他破旧立新,给国画创立了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至今仍有影响。
徐悲鸿在做对侯一民那一届学生的开学报告前,担任北平艺专校长还没多久。上任前,他就开始了一系列准备工作,聘请得意门生吴作人任教务长,聘请李桦、叶浅予、李瑞年、黄养辉、艾中信、李可染、李苦禅、董希文、庞薰琹来任教。徐悲鸿还将学制由3年大胆改为5年。但最大胆的革新还是教学。
在任北平艺专校长期间,“他(徐悲鸿)常常扶着手杖,穿着带铜扣的长袍,腋下夹着一包画片到教室来,把他在国外节衣缩食甚至借钱买来的素描原作和从文艺复兴直到马奈、梵高的精美图片,一幅幅地放在教室的大玻璃柜子中,他也把自己的素描拿到教室分批展示给学生观摩。他还把大幅油画康普的《包厢》原作搬到教室让我们学习,这在当时的中国是难得见到的艺术珍品”(侯一民《回忆徐悲鸿校长》)。这对于一直以芥子园为绘画入门的中国学生而言,是怎样的一种大胆创举?
徐悲鸿的教学方法基于“素描为一切造型艺术之基础”和唐朝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理念,推崇写实主义,把素描放在最基础的地位,强调素描是学习绘画的基础和重中之重。他的具体理论是“新七法”,指导原则是“三宁三毋”和“致广大而尽精微”。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中西并举。除了中国画艺术课、民间绘画艺术课等,还开设了水粉、素描、解剖等西方特色的美术课程,并且把美术作了详细的分类,分别创建了版画系、油画系和彩墨画系等,完整构建了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体系。在中国画方面,徐悲鸿反对墨守成规、照搬照抄,“他还要求学生对人体各部位的形体构造要有极严格的认识,每画一幅以后,还要求我们默写一张。他强调解剖课,绘画系和雕塑系的学生都要能熟练地默写全身结构,他采取的方法甚至是全校在大礼堂默写解剖,要求默写人,而且要求默写马……”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写意画有了基本的写实准型,但是中国画中那些笔情墨意又依然保留。徐悲鸿画的马自不必多说,《愚公移山》等人物画里的肌肉表现更是开了中国画人物的先河,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财富,可谓厥功甚伟。
不仅如此,徐悲鸿在赏识人才方面似乎也是大胆得很。徐悲鸿回国后不久,许多青年慕名登门求教,他接待了一位20出头的年轻人,看了年轻人的画,夸赞道:“现在许多画画的人脱离现实,像你这样从现实生活出发的人,在中国很少见。”这位年轻人后来画出了《流民图》,仅以残存的半卷成为中国美术馆的镇馆之宝——他的名字叫蒋兆和。当徐悲鸿看到左翼艺术家古元的作品时,不怕忤逆国民党当局,大加赞扬古元的“《割草》作品为中国近代美术史上最好的艺术作品之一”。
在聘用人才方面,除了蔡元培,恐怕没人有徐悲鸿的胆量。早在1942年,徐悲鸿负责筹办研究性质的中国美术学院,他和当时其他大学校长颇不同,先大胆提出聘请人员的3个条件:第一,须有可见人之作品50件以上;第二,文笔流畅;第三,须有利人之事实,至少与人知其倾向。同时,还规定了研究人员的义务与权利:不使国家枉费一分钱,对研究员也不加任何不合理的束缚。再比如,他力排众议把木匠出身的齐白石请到大学讲堂,聘请出身颇有争议的潘玉良担任大学的女讲师,延聘国画大师张大千为中央大学教授……
徐悲鸿大胆改造中国画,大胆创建美术教育体系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创建中央美术学院,出任首任院长。他大胆聘用人才,大胆赏识人才。他说:独持偏见,一意孤行。但他却不是一个身配长剑独挑四方的侠客,而是温润儒雅的文人。谁曾想到,温润儒雅的背后有着如此大胆的诸多创举?
徐悲鸿的这些创举,没有反对者吗?不仅有,而且太多了。默写解剖遭遇学生罢课,招生西画多、国画少,被教授指责重西轻中,发起罢教……还是那个木匠出身的齐白石,作为同样在国画领域开宗立派的大师,写诗给徐悲鸿说:我法何辞万口骂,江南倾胆独徐君。我想,诗中的“我法”之“我”,恐怕徐悲鸿也深有同感吧。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骂就骂吧,徐悲鸿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或许,从这句话中,从温润儒雅的外表下,可以窥见另一个悲鸿。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