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教育地理·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听,教育拔节生长的声音——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深度推进“甘有善育、甘有优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从2011年的《甘州教育有点“甜”》到2013年的《解码甘州教育的发展“基因”》,相隔近10年后,我们再次把目光聚焦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这片教育沃土上, 从“一个不能少”到“每个都教好”再到“每个都学好”,现如今又积极推进“甘有善育、甘有优学”,你会发现,甘州教育人从未停下前进的步伐。

    ————————————————

    “吃水不忘挖井人,砥砺奋斗育新人。”今年9月,在第38个教师节表彰大会上,作为近年来教育发生巨大改变的见证者、亲历者,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一位优秀教师代表说出了心里话。

    教师的话语感染着台下的每一个人。而甘州区委书记葛永宏在大会上的发言久久回荡在大家耳边,“区域经济发展要立足当前,更要顾及未来。我们要以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为子孙后代留下两大资源:一要留下青山绿水和土地资源,给子孙留下发展空间;二要留下优质教育体系,给后代留下发展根基。”

    甘州教育人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州区始终把为民谋福作为党委、政府的第一追求,以对群众高度负责、对未来高度负责的态度谋划教育。特别是2019年以来,甘州区站在科教强区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优化五优先”教育发展理念和“四个校园”建设目标。3年来,区委、区政府用“第一追求”全力以赴打造“第一民生工程”,探索出一条“甘有善育、甘有优学”新路。

    调整优化布局,擘画“甘有善育”新蓝图

    2022年9月5日,占地43.8亩的甘州区第九幼儿园迎来第一批“娃娃”。“孩子在这里学习真有福气。”看着崭新的园舍、优美的环境,家长张继成感慨地说道。让许多家长兴奋的是,新建的第七幼儿园和第八幼儿园也如期招生。

    甘州区许多居民发现,身边的好学校越来越多,“再也不用为娃娃上学排队、摇号犯愁了”。

    2019年是实施“二孩”政策后第一批幼儿入园时间,当时甘州城区只有5所独立公办园,“上公办园难,上民办园贵”一时成为百姓的“心病”。需求就是命令,区委、区政府应势而动、统筹谋划,全力扩充学前教育资源。

    优化布局调整的“硬骨头”是城区学校。甘州老城区学校大多建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占地面积小、规模小,学校周边又几乎没有扩展空间。一方面班额受限,一方面群众渴望就近入学。危机感和紧迫感压在每一个教育人的心头。

    “再难也要解决。”区委、区政府把学校布局调整与城市整体规划相结合,并与棚户区改造工程同步实施。如今在城西,大成学校、思源实验学校已相继建成使用,学位基本满足新城区学生需求;在城东,张掖市第一中学迁至原职教中心校址,区政府投资1680万元扩建为高标准九年一贯制学校;在城南,南关学校初中部并入育才中学,合并后可容纳4000名初中生就读;在城中,张掖市第四中学打通北门建成开放式公园,金觻中学移交张掖市第四中学管理。与此同时,区委、区政府划拨城市“黄金”土地,用于扩建西街小学、劳动街小学、北街小学等城区小学。

    在此基础上,甘州区千方百计优化教师配置,仅2020年就为乡村幼儿园招聘近百名新教师,每年还精心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到乡村对口学校支教,全力推进乡村“幼小一体”办学模式,打造高质量的乡村小学和幼儿园。

    “随着布局调整逐步完善,全区教育资源更加优化,孩子有了更多选择空间,择校现象得到缓解。”甘州区教育局局长李金铭说。

    “现在的甘州最美的建筑是学校,最美的环境是校园。”百姓称赞的背后是对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高度认可。

    坚持“五个优先”,点燃“甘有优学”新引擎

    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对北街小学师生来说是一个重要而难忘的时刻。随着1946平方米的综合楼投入使用,借用张掖市第四中学教室上课的400多名六年级学生终于返回自己的学校。同样,欢笑也挂在了西街小学师生的脸上,区委、区政府投入1900万元搬迁96户,腾出土地划拨给西街小学,又投入2600万元修建一栋高标准综合楼,增加学位1620个。学校从占地8.1亩到18.9亩,数字变化背后是区委、区政府“优先满足教育用地”的真实写照。

    与北街小学一样,大部分城区学校学生活动空间小,班额达到上限。原新乐小学与第三幼儿园虽说是两个法人单位,却共用着一个操场,两校(园)加起来只有9亩。要保障学生充分享受优质教育机会需要有一定的学校规模,但城区内每一寸土地都有巨大的商业价值。区委、区政府在加快教育发展还是放慢经济发展之间做着抉择。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紧不能紧教育”。区委、区政府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在2020年8月颁布了一份影响甘州教育的纲领性文件《甘州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意见》,首次以区委的名义提出优先保障教育投入、优先保障教育用地、优先解决教育问题、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优先加强教育力量的“五个优先”发展理念。

    开弓没有回头箭。据统计,在地方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甘州区保持教育投入连年增长。3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和生均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始终保持只增不减。

    “3年投入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几乎是前10年的总和。”区教育局党工委副书记李汉文说。

    “谋教育即谋未来”。缩小城乡办学差距是一项宏大工程,比学校建设更难的是“人”的发展。甘州区把“优先配置教育资源、优先加强教育力量”作为优先发展的“硬杠杠”。

    区教育局深化职称改革,建立“重师德、重实绩、重贡献”的职称评聘机制,让奋斗者实实在在得到好处。虽说财政不富裕,但对优秀教育工作者的奖励,区党委、政府从不吝啬,先后设立了“质量奖”“名师奖”“师德模范奖”等奖励项目。据统计,3年来甘州区对优秀教师的奖励累计达600多万元。

    大手笔、高速度的背后包含着区委、区政府优先发展教育的决心。“五个优先”的区域发展定位,激发了甘州教育人奋发向上的信心和决心。

    推进“四个校园”,创新“甘有优学”新天地

    满足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需求,关键在于提升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品牌效应。甘州区教育局以绿色校园、书香校园、智慧校园、平安校园建设为区域教育找到了生长点,注入了新活力。

    区教育局鼓励各校(园)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培育、放大学校亮点,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以‘四个校园’建设为抓手,把校园建设成有温度、有底蕴、有气质、有活力的学园、乐园。”李金铭说。

    初秋的甘州区城乡校园内,核桃、海棠果、葡萄挂满树枝迎接着来来往往的学生,没有人随意采摘。绿色生态、环境育人汇聚成甘州校园的独特气质。

    这也是近年来甘州区以校园周边绿化为抓手,实施“绿色校园”建设的成果,一批“春有花香、夏有绿荫、秋有果实、冬有绿树”的绿色校园已然形成。

    在甘州区所有学校,有这样特殊的一天:学生不带书包、不按课表上课,可以自由选择读名著、看影片、编小报、讲故事。这个日子就是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

    劳动街小学校长郑飞说:“现在大家都不比楼高,而是比阅览室藏书、班级图书图书的数量。”在甘州区中小学每一个班里都有一个“流动书吧”,说是“书吧”,其实是一个装着书的精致手提袋,学生把班级读书柜的书分类搭配装进“书吧”。手提袋式“书吧”把图书柜的“死书”变成“活书”。“流动书吧”成为中小学构建书香校园的一道风景。

    同时,书香校园建设为“双减”注入新动力,各学校积极探索群文阅读,着力推行大单元小主题阅读活动,着力削减学生重复、无效作业时间,保证学生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阅读时间。

    2022年秋季新学期,在思源实验学校“未来教室”里,特级教师马海霞正在给一年级学生上“10以内的加减法”,同步在线学习的还有远在38公里外的花寨乡中心学校学生。作为省级智慧校园标杆校,思源实验学校通过网络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成就了一大批农村学校骨干教师。

    “信息化消除城乡数字鸿沟,让城乡孩子共享优质资源。”思源实验学校党支部书记缪自军介绍说,“这得益于区教育局推进的‘智慧校园’建设,让城乡互联互动成为现实,如今城乡联校网教、联班网学、远程上课、远程评课等成为常态。”

    如今,随便走进甘州哪所乡村学校,科学实验室、网络教室等一应俱全,电子白板等信息化技术装备已成为乡村学校必备“家当”。

    “我们一点儿也不羡慕城里孩子。”这成为甘州乡村学生的心声。

    在推进平安校园建设中,“大平安教育”是甘州建设平安校园的新亮点。甘州区把学生安全工作落实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各学校推进人防、物防、技防、心防“四位一体”校园安全网格化管理,开展平安校园食品安全关口把控、校车运营安全控管等工作,实现学生“上下学见警”、师生在校录屏、食品安全有监管。“大平安教育”夯实了生命“防火墙”。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