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郑朝晖③创造知识学习的最佳“窗口期”
新课标实施以来,新名词不断涌现,让不少教师应接不暇。我们究竟应该如何理解这些“新名词”呢?实际上,需要新名词是说明原本的理论体系中专有名词不足以表达新产生的认知,需要一个新的概念才能描述清楚。比如,许多教师不理解教学为什么引入“情境”这个概念,只是觉得教学需要一个具体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不能说不对,但并不全面。
我们说“情境”而不说“情景”是有道理的。景,是主体观察的一个客观对象;境,是主体所处的活动环境,前者较为客观静止,后者更多指的是主体在其中活动的时间与空间。我们在教学中引入“情境”,实际上与我们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有关。以往的教学,我们总觉得是学习“知识”,却从没有想过“知识”从哪里来,更没有想过“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要知道,学习的原始意义就是一种生活技能,所谓的“知识”不过是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对这个世界的描述而已;随着我们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来越深刻,我们的知识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结构化。当知识本身变成一种复杂的自我生成的结构化认知时,人们就逐渐忘记了知识原本的模样,深入到知识的迷宫里不能自拔。在中小学,我们需要让所有学生都确立知识与世界、与生活之间存在必然关联的信念,知道知识不过是对世界与生活的一种猜想与解释而已,因为只有这样,他们将来即便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也不至于因为学科迷宫之复杂而迷失了自己。教学之所以需要“情境”,就是需要教师通过情境的设计,让学生主动构建起所学知识与世界、与生活的真实关联。
情境,实际上就隐含着主体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唤起学习者与世界关联的真实生活环境;所以,情境也暗示了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必须在其中做点什么。这个“做点什么”,就是学习的动力所在,在新课标当中被称为“任务驱动”。任务,就是规定的环境中有目的的行动;驱动,就是驱使人们去学习相关知识的心理动机。比如,滚筒洗衣机因为旋转产生离心力的缘故,衣物容易纠缠在一起,如何让洗衣机既能甩干衣物又不让衣物缠绕在一起,就是一个现实中需要解决的困难,也可以说是一个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首先需要解决一个力学问题,其次是一个力学的机电转化问题,最后也可能是一个通过编程完成技术封装的问题。这个任务,一方面与日常生活相连接,另一方面又与力学、机械、电子技术相连接。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既学习了与力学、机械、电子技术相关的知识,又确立了力学、机械、电子技术是与生活紧密相连的概念。
所以,情境产生任务,任务激活学习。有教师会说,那“知识”学习如何发生呢?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知识储备不足的困难,这时才是知识学习的最佳“窗口期”。古人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有了解决问题的迫切欲望,但苦于手中没有解决问题的本领,急于向人学习,这样的状态就是“愤悱”的状态——这个时候的学习才可能会“如饥似渴”,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所欠缺的就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如果依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没有真正理解新课标背景下教学的这种“教育学转向”,即从知识中心的教育转向以人的发展为中心的教育。
这样来看,我们就可以明确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与教学情境的设计之间的关系了。教学情境,实际上是设计了一个真实的生活场景(情境),这个场景中有需要每个人去解决的困难(任务),而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必要的学科知识和学科化的工作范式(我们一般称为“学科思维”),这些就是我们习惯所称的“教学目标”。而全部的教学活动就是在教学目标支持下任务完成的过程。
(作者系上海市建平中学党总支书记、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