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课笔记课程思政需要巧设计——一堂数学思政课的观摩心得
作为崭新的课程形态,“大思政课”打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视域,也打开了我们一线教师对思政课的新思考。有生命的“大思政课”是怎样的?“大思政课”只是思政教师的事吗?带着这些疑问,我期待着特级教师华应龙的答案。
一次数学课程思政研讨会上,华应龙老师用红色经典故事《半条被子》颠覆了我们对“大思政课”固有的刻板印象。
这是一节“大思政课”,从课首到课尾,都能一直见到红色文化不断给学生带来的思想冲击。
“化错”触动心弦。依照传统教学套路,看了感人的《半条被子》故事后,一定是让学生分享感受。感受说完了,学生当时触动,无法持久。而华应龙老师让学生简单说完感受后,还布置了特别任务:你能在点子纸上画半条被子吗?我们看到孩子们在静静思考中酝酿着心中的感动,并付诸笔下。这样的设计让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也让学生充分思考后更有深度地个性化表达。
有孩子在被子上画了五角星,有孩子画了镰刀、斧头。一支笔,画出了人民与党之间的鱼水情。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个孩子画了大小不同的两半,上台的学生质疑:“这两块面积不相等,底也不相等”,这是一半吗?华应龙老师只是微笑着把头转过去,问道:“你是怎样想的?”只见那孩子指着较大的一半说:“共产党一定会把大的一半留给老百姓。”此话一出,华应龙老师竖起大拇指,全班都自发地鼓掌,“太温暖了!”就像华应龙老师送给孩子们陶行知的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我想,在常规数学课上,谁会去关心学生一幅“错误”的作品是怎样想的呢?而拥有“化错”思想的数学课堂,就能享受到孩子在数学课留下这样“一半”的感动吧!
开放创新整合。这是一节数学课,通过对比美术作品的一半和数学严格平均分的一半,我们看到孩子从心中的“一半”奔赴数学的“一半”。半条被子,用什么数表示呢?0.5,1/2,还不能满足学生对于分数的想象,华应龙老师开放课堂,引导学生用5/10、2/4、4/8来表示一半。随后他让学生继续在点子纸上画:送给老百姓一半后,每个红军女战士平均盖了多少被子?
这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里是大胆的创新整合。可能我们会想,学习分数的第1节课不都是只讲几分之一的吗?讲这么难的知识,学生能掌握吗?华应龙老师送上陶行知的《两件宝》,告诉孩子们要“用手又用脑”,用手上的画笔勾勒出分数本来的样子,用脑想着华式读法——“几份之几”,简洁而又自然地习得了“几份中的几份”就是几分之几。师生一起知行合一地“创造”了3/6、6/12,2/12、1/6的广阔天地,破除了常规教学下学生对“几分之一就是把1平均分成几份”的偏见。孩子们在丰富的感受积累中,一步步触摸分数的本质。
践行知行合一。在课后分享中我们看到,酒店的便签条、学校的信纸、书籍的扉页……华应龙老师每有所想,必有记录。同时,他的教案从1.0、2.0……不断改进升级,但他仍不满意。别看华应龙老师对学生的每个错误都很包容,但对课的每个细节都“挑剔万分”。
为了让孩子们真实体验到红军战士当年极其艰辛的生活条件,华应龙老师拿出加工成当年尺寸的行军被,“这么小?”孩子们惊讶了。当折到一半,甚至一半的三分之一时,孩子们震惊了:“太小了!”情绪一下被点燃。
如何让数学课染上红色印记?是夙兴夜寐的执着,是永不停止的创新,是海纳百川的“化错”,更是敢为人先的担当。华应龙老师给了我们启发,无论教授哪一门学科,心里都要装着使命感,让红色基因渗进孩子的人生印记中。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南昌市豫章小学教育集团)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