睿见教育需要“合伙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教育其实就是人与人、人与事、事与事之间的关系。从教育过程中的“人”来说,即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教育者、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

    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应是“教育合伙人”关系,而不是“教育雇佣”关系。

    教育是多主体的行为,具有延续、衔接、融合等特性,这就需要教育各主体间的有效支持,至少不对立、不重复、不空缺、不推责、不揽功……

    什么样的关系更有利于教育者之间形成有效支持呢?

    毫无疑问,就是“教育合伙人”关系。如果教育者各主体之间是“雇佣”关系,就会形成一种看似边界清晰、职责清楚的分工,但在现实中会存在“各自为政、互不越界、有效为己、有责甩锅”的问题,这显然不利于帮助受教育者成长。

    “有事不见面,见面肯定有事情”,这种家校关系肯定不是“教育合伙人”关系,而是“教育雇佣”关系。

    辽宁省大连市第三十四中学校长史美丽经常会观察一些后进生,一旦发现他们有“逐优”现象,马上会打电话给学生家长。

    有一次,史校长发现一位学生有“逐优”表现,马上联系家长。简单寒暄后,史校长告诉家长该生有哪些优异表现……

    家长听了几句后,打断史校长的话:“校长,您别说这些了,请您告诉我,我家孩子到底出啥事了,要不要我们马上过来……”

    史校长告诉家长并没有什么事,就是想和家长分享孩子最近的良好表现,而且老师和同学都为他的进步感到高兴。

    起初家长并不相信,史校长花了很长时间解释,家长才从半信半疑中高兴起来,连忙向校长致谢。孩子获得了老师、父母的赞赏,各方面表现都逐渐向好。可以说,那段时间是这个孩子从未有过的“高光时刻”。孩子成长的教育生态悄悄走向利于他正向发展的方向。

    史校长就是从构建家校“教育合伙人”关系开始,逐渐构建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这样的学校,一定是大家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如果校长把家校之间变为“教育雇佣”关系,那么学校可能只会成为“家门口的调剂学校”了。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合伙人”关系该如何构建呢?

    在我看来,教育者要树立与受教育者共同成长的理念,教育者不要以“知识拥有者”“成长导师”“道德高峰”等身份自居,而要与孩子建立平等、共学、互进的关系,与孩子进行教育教学的合作,真正形成民主、平等、尊重的氛围。

    好的学校、好的校长、好的老师可能有着不一样的“好”,但有一点至少是一致的,那就是之间的关系是平等、互尊、互助而友好的。

    我曾走进重庆几所知名学校,看到孩子们亲切自然地跟校长打招呼,师生偶遇后会有默契温暖的眼神交流、轻声细语的问候,他们之间是那么自然而不生硬,从容而不做作。

    这些学校师生良好的关系,折射出学校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教育合伙人”的关系,是“教育即关系”生动而美好的诠释。

    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教育合伙人”关系又该如何建构呢?

    我们说现代学校要构建“学习群”,即现在所说的“学习社区”。为什么学习者需要学习社区,或者说为什么学习社区会助推学习者的学习呢?因为学习者之间不仅是学习同伴,也是学习资源,更是学习动力。

    如何才能形成真正的学习社区呢?其实有几个基本要素,比如有共同目的——学习、成长,有一定时空,有一定组织,有一定机制,有一定内容……其中,最为关键的是学习者之间形成“教育合伙人”关系,只有真正形成了这种关系,学习社区才能真正形成并发挥应有的作用。

    我们看到,在教育竞争还不太激烈、教育还不太精细化的年代,家庭、社区、班级与学校的风气对学生的学业成绩影响很大。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个家庭的几个子女学习都不错,都能升入较好的学校继续学习,一个社区会学习的孩子比例要比其他社区高很多,一个班级、一所学校的学生学习成绩明显高于其他班级、其他学校……我们把这类现象称为家风、民风、班风和校风的作用,正是这些良好的风气让他们的学习趋于“同向化”,出现你学我赶、你助我推、你问我思的学习社区。家庭、社区、班级和学校一旦形成学习“同向化”现象,其背后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形成了“教育合伙人”关系。

    总而言之,教育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科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决定教育的效果,有什么样的关系就有什么样的教育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局长专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